11月初,欧盟委员会突然放风,准备将华为和中兴从成员国网络中全面剔除,并且要将原本的“建议”变为强制性的法律命令。消息一出,27个欧盟国家纷纷响应,而德国更是抢跑一步,率先动手拆除境内大量华为设备。
德国一边高举“合作共赢”的口号,一边却悄悄挥刀砍向中国企业。中国迅速出手,外交层面直接取消德国外长的访华行程,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你要拆我们的设备,那就别想着继续谈生意。这场5G风暴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内幕?德国是否真的能承受这场技术与信任的双重代价?
![]()
德国的“突袭”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有预谋。早在欧盟委员会还在讨论阶段,德国电信监管机构就率先发出通知,把5G无线接入网列为了“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这意味着非欧盟企业将被排除在外。华为和中兴自然首当其冲,被打上了所谓“高风险供应商”的标签。
尽管德国网络安全机构早就声明,没有发现华为设备存在任何技术安全漏洞,也没有发现所谓的“后门”,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德国政府的态度。这次行动的背后,技术只是幌子,政治才是真正的驱动力。
![]()
设备一拆,代价就来了。华为在德国5G市场的占有率高达59%,拆除与更换这些设备,德国媒体估算成本至少2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00亿元。巴克莱银行更是算出,整个替换过程的费用至少需要29亿美元,而且还不包括运营中断、网络延迟等连带损失。
更让人意外的是,德国对中国企业的“清场”行动,恰恰发生在中德双边贸易创新高的背景下。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高达1634亿欧元,德国的机械制造、化工、汽车等产业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
一边大拆设备,一边还想维持合作,这种“两面操作”很快就遭到了中方的有力反制。就在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准备启程访华之际,中方在出发前48小时突然取消了行程,没有解释,没有缓冲,只留下一个信号:既然你不尊重我,那就别来谈合作。
德国媒体称这是“中国对德国的一记外交耳光”,而德国政府内部也迅速出现焦虑情绪。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紧急宣布将在11月中旬访华,试图修补关系,稳定局势。但此时局势已非过去,中方明确表态:不能一边拆设备,一边想在中国市场赚钱。
![]()
德国此举引发了国内产业界的强烈不满。巴伐利亚州汽车协会公开反对禁令,担心会失去中国市场;德国农民协会也表示忧虑,担心中方停止农机采购;德国工业联合会更是直言不讳,如果与中国脱钩,德国GDP恐怕将损失2300亿欧元。
5G不是简单的网络升级,而是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基石。华为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掌握了大约40%的5G核心专利。德国的“工业4.0”战略,原本就是依靠这些技术来提升全球竞争力,如今却亲手拆了自己的加速器。
![]()
宝马工厂就曾因使用华为5G解决方案,生产效率提升40%。德国铁路通信系统也采用了大量华为零部件。拆除这些设备,不仅意味着技术倒退,更意味着整个数字化进程将被迫延后。
据预测,德国的5G建设将被拖慢至少三年。柏林三家正在尝试自动驾驶测试的公司,已经将研发团队转移到了新加坡,原因就是当地网络基础设施更稳定。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危机的直接体现。
![]()
欧盟的步伐也没停下。委员会正在推动立法,将对未执行“清除华为任务”的成员国进行起诉并处以巨额罚款。与此同时,还推出了所谓“全球门户”计划,向非欧盟国家提供补贴,只要愿意跟中国设备说再见,就能拿到资金支持。
这种“花钱拉队伍”的方式,换来的却是全球的不买账。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2亿人口正在使用由华为提供的5G服务。中东、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华为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并且正加速推进6G技术布局。
![]()
更重要的是,华为早已建立起“开放生态联盟”,吸引了超过300家欧洲企业参与。即便欧盟建立封锁墙,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法国、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国对华依赖度仍然很高,甚至有17个国家并未严格执行禁令。
德国的“带头行为”,反而成了中方反制的第一突破口。德国在欧盟中话语权强大,经济体量庞大,行动示范明显。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中方出手,德国的软肋就会暴露无遗。
![]()
中方取消外长行程,却保留副总理的财金对话,这是一次极具策略的“掀桌”行为。既传递明确立场,又留有谈判空间。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如期举行,也说明中方并未一刀切,而是选择精准施压,让德国自己权衡利弊。
德国的“站队行为”也让人联想到一个熟悉的历史背景。2013年,美国“棱镜门”曝光,NSA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证据确凿。面对这种赤裸裸的侵犯,德国不仅没有制裁美国,反而很快选择沉默。
![]()
如今,对华设备没有任何证据,却大张旗鼓地“清场”,这种双重标准显而易见。“国家安全”只是幌子,真正的原因是意识形态偏见和对中国技术崛起的焦虑。
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感受到巨大压力。中国新能源车企快速崛起,直接冲击了德国为首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与其说是担心“后门”,不如说是担心“被超车”。
![]()
欧盟对台湾问题的插手,也加剧了中欧之间的政治摩擦。德国外长多次在国际场合发表涉及台海的言论,欧洲议会甚至允许“台独”分子在大楼内公开演讲。中方对此的回应同样明确,直接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回击,强调“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外部势力的纵容”。
中国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用实际行动给欧洲上了一课。林剑、郭嘉昆等多次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企业在欧洲是合法经营,欧盟没有任何证据却强行打压,这不仅违反市场规律,也将反噬自身发展。
![]()
德国的这一轮操作,也让自身陷入了政策割裂的困局。外长强硬表态,副总理却急着灭火,政府内部意见分裂,战略方向模糊。而中方的回应却始终清晰:合作可以,但要有底线;信任被拆,就别怪我们拆合作。
未来的5G、6G甚至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只会更激烈。中国企业早已不再依赖西方技术,华为在全球的研发投入年年攀升,研发人员比例已达55%,年增长率超过20%。
![]()
欧盟想通过政治方式封锁中国技术,只会让自己失去未来的技术主导权。用行政命令替代市场选择的做法,终将付出沉重代价。这场“5G之战”,看似是一场设备更换潮,实则是一场全球科技秩序的重新洗牌。德国选择做“模范生”,却被中国率先敲打,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当一边拆中国设备,一边打算来中国赚钱,中方的回应就是:你要拆信任,那我们就拆合作。德国的“抢跑”,让中方精准出手,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面对不公时的立场和力量。未来科技战场,胜负已不再取决于谁站队,而是取决于谁坚持原则、谁更有实力。
信息来源:
[1]欧委会要求欧盟成员排除中兴、华为设备,外交部:损人不利己 澎湃新闻
[2]欧委会要求欧盟成员排除中兴、华为设备,中方:损人不利己 中国青年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