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张口“老六”、闭口“栓Q”?
作业里“绝绝子”“yyds”扎堆,连课堂都难逃“梗袭”。
这些粗制滥造的词正在榨干孩子的词汇库,让表达变干瘪,语言感知力悄悄退化。
![]()
国家终于出手!网信办、教育部联合整治,给烂梗亮红牌。
但已经被带偏的表达习惯,真能彻底掰回来?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校园里的“烂梗”,快藏不住了
如今走进不少中小学,课间十分钟几乎被各种网络热梗“承包”了。
广东清远一所小学的走廊上,“你个老六”“丸啦”的喊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一边学着“电摇”的网红动作,一边互相接梗玩得不亦乐乎。
一个新梗刚出来,顶多三天就能火遍全班,传播速度快得惊人。
![]()
北京的中学课堂也没逃过这波“梗潮”,老师上课提问,有学生张嘴就是一句“厚礼蟹”,全班顿时笑成一片。
被批评的孩子还挺不服气,觉得大家都这么说,只是图个好玩而已。
这些网络梗可不光停留在嘴上,还悄悄钻进了作业和日常表达里。
感谢信里写着“栓Q”,作文结尾标上“yyds”,连运动会加油稿都夸同学是“最‘绝绝子’的仔”。
![]()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梗藏着明晃晃的恶意。
重庆一所初中,有学生用“唐人”称呼同学,其实是在拿唐氏综合征患者开玩笑。
幸亏老师及时发现制止,才没让伤害继续。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觉得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已经泛滥,近四分之三的家长都为此揪着心。
![]()
广州一位小学老师批改六年级作业时,发现作业本和试卷上,“绝绝子”“笑鼠了”“city啊”层出不穷。
老师改作业时还得顺便当回“梗翻译”,不然都看不懂孩子写的啥。
![]()
家长们更是头疼不已,江苏一位妈妈琢磨了半个月,才搞懂“双肩包”是“神经病”的拼音缩写。
北京一位爸爸追问了好久,才知道儿子嘴里的“寄了”出自电竞圈,带着负面意思。
不少家长都嘀咕:孩子总说这些烂梗,以后该不会连正常说话都不会了吧?
![]()
烂梗带来的“隐形代价”
可能有人觉得,孩子说几个网络梗就是图一乐,没什么大不了。
但实际上,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词,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比我们想的要深。
当然,不是所有网络语言都要一棍子打死。
![]()
“勇敢的小羊”传递成长勇气,“松弛感”教人防从容面对压力,“小孩哥小孩姐”是对低龄优秀者的认可,“解锁新技能”鼓励大家主动提升自己。
这些有温度、有内涵的流行语,反而能给表达添彩,还能传递正向价值观。
关键是要分清,哪些是有创意的流行语,哪些是粗制滥造的烂梗。
![]()
![]()
最明显的是表达能力的“缩水”,“开心”变成“绝绝子”,“失败”就是“芭比Q”,“肯定”说成“包的”.
孩子们的词汇库被简化成几个干巴巴的标签。
有研究发现,常用烂梗的学生写作时容易词穷,面对复杂情感和抽象概念常常表达不清,只能反复套用那几个梗。
汉语中那些丰富的表达,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势在必得”的笃定、“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惘,正被单薄的梗替代,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化。
![]()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观的模糊,不少烂梗其实暗藏歧视、低俗甚至暴力。
有小学生不懂“绿茶”的贬义,就互相用这个词攻击。
源自真实刑事案件的“化粪池警告”,被当成玩笑传播。
“伞兵”这么值得尊敬的称呼,竟被曲解成骂人的话。
![]()
孩子们分辨能力有限,跟风用梗的时候,很容易模糊是非界限。
思考力也在高频即时的快感中悄悄减弱,网络梗多通过短、直播传播,往往30秒就能带来一次快乐。
长期沉浸在这种刺激里,孩子们会觉得读名著“太慢”、深度思考“太累”。
有老师观察到,不少学生宁愿刷一小时玩梗,也不愿静下心读半小时书,碎片化表达正让他们的思维越来越难深入。
![]()
另外,烂梗还可能带来社交与法律风险。
“细狗”“社恐废柴”这类带有攻击性的词,有时成了校园欺凌的工具,让受害者承受隐形的语言暴力。
网上也有人用隐晦的烂梗侮辱他人,被指责时却以“只是玩梗”来开脱。
更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黑话实施诈骗,孩子要是不小心接触到,可能被动卷入违法风险中。
![]()
烂梗疯传,多方支招
烂梗为啥传得这么疯?源头多半是短和游戏直播。
为了吸引眼球,平台往往把那些博出位的玩梗内容推上热门,再加上算法不断推荐同类。
孩子们就长时间泡在烂梗环境里,想跳出来都难。
![]()
对孩子来说,流行的梗就像一张“社交门票”,能帮他们迅速融入圈子、避免被当成“局外人”。
这也是他们在学习压力下的一种解压方式——哪怕不太明白具体意思,跟着说也能图个乐呵。
![]()
另一方面,教育和引导没跟上,也让问题变得更棘手。
家长要么听不懂孩子说的梗,要么直接强硬禁止,结果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
一些老师对网络文化不太熟悉,想管却不知从何下手。
应对这个问题,还得靠家庭、学校、平台一起使劲。
![]()
政策层面已经划出了红线,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把整治烂梗列为重点。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订草案也进一步强化了规范,让语言治理真正有法可依。
![]()
学校这边,疏导往往比禁止更管用。
广州有老师听到学生说“包的”,会先肯定他想表达的意思,再引导他用“我很有信心”这样更规范的表达。
南京一位小学班主任把烂梗比作“空洞的气球”,把经典语言比作“有内涵的蝴蝶”,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两者的差距。
![]()
平台也得主动承担责任,可以建立烂梗黑名单加强审核,更关键的是调整算法逻辑,不能光盯着流量。
应该多推送经典文化、科普知识这类优质内容,帮孩子打破信息茧房。
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队友”,不妨主动了解他们常用的网络用语,分清哪些无害、哪些不良,合理控制上网时间。
鼓励孩子多读书、看优质纪录片,平时自己也要注意用规范的语言交流,在平等对话中带领孩子发现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
守护孩子的语言环境,不是要完全拒绝流行,而是要帮他们学会辨别。
既要包容鲜活的时代用语,也要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孩子既能享受当下的乐趣,也能体会古典诗词的意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
不如就从今天开始,找个时间和孩子聊聊他们常说的那些梗,一起探讨哪些表达更合适。
在交流中引导他们用好语言这把钥匙,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
结语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面对网络烂梗,与其全面封堵,不如因势利导。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最终能自由驾驭语言,进行清晰、有力的表达,而不是被困在几个贫瘠的词汇里。
参考文献:
1.交汇点新闻:《听·见|莫让网络“梗”住孩子们》2025-10-23
2.中国文明网:《别再说“黑话”嚼“烂梗”了》2025-08-28
3.映象网:《孩子怎么张口闭口那咋了666,中央出手!多所小学已禁用!》2024-11-14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