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马斯克这回算是把很多人都看傻了。2018年特斯拉快破产的时候,是上海伸出援手拉了他一把,现在公司缓过劲来了,他反手就要把中国供应商全踢出局。
11月15号那天的命令下得够狠,两年内美国工厂不许用一个中国零件。这算什么,过河拆桥还是另有隐情?
![]()
当年上海那场救命恩,马斯克真忘了吗
2018年的特斯拉就像个快溺水的人,产能上不去,订单堆成山,工厂里的机器人不是罢工就是出错。马斯克自己都睡在工厂里,头发都快掉光了。那时候华尔街的分析师天天唱衰,说特斯拉活不过三个月。
上海政府出手了,不光给了块便宜地皮,还拿出低息贷款。签合同那天,特斯拉承诺每年交22亿税款,投资140亿人民币。这笔买卖看起来像是对赌,实际上上海赌对了。到2024年,上海工厂的产能已经占了特斯拉全球一半多,国产化率更是达到95%。
![]()
400多家中国供应商围着特斯拉转,其中60家甚至进了全球供应链,不光供应上海,连加州、德州、柏林的工厂都靠这些中国零件撑着。
宁德时代的电池装在Model 3和Model Y上,2025年第一季度就给特斯拉供了24GWh的电池。三花智控的热管理部件更绝,零下30度照样能工作,这技术欧美企业到现在都搞不定,特斯拉八成的热管理部件都从他们那儿买。
![]()
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技术让Model Y的底盘少了20多个焊接点,成本一下子降了15%。这些供应商不是简单的零件制造商,他们是特斯拉成功背后的功臣。
2020年上海工厂投产那天,马斯克激动得都快哭了,说中国创造的奇迹在其他地方根本复制不了。
![]()
政治大棒砸下来,马斯克也得低头
2024年5月开始,事情就不对劲了。美国政府突然把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关税从25%拉到100%,翻了四倍。锂电池、石墨这些核心材料也被加了25%的税。
拜登临下台前还想搞个大动作,说2027年不许用中国软件,2029年不许用中国硬件。特朗普上台后虽然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可关税这把刀还悬在头上。
![]()
马斯克手里还有张王牌叫SpaceX,这公司跟NASA签了大合同,跟美国国防部的关系紧得不行。政府部门隔三差五就来查供应链安全,马斯克敢不配合吗?他比谁都清楚,跟政府对着干没好果子吃。
《通胀削减法案》更是个诱饵,只要电池这些核心部件在美国本土生产,每辆车就能拿7500美元补贴。2024年特斯拉全球卖了91.6万辆车,要是每辆都能拿到补贴,那就是68亿美元。这笔钱摆在眼前,马斯克能不动心?
![]()
2025年中美关税谈判后,美国对华进口产品的平均税率冲到47.6%,汽车零部件可能更高。马斯克算了笔账,与其交高额关税,不如换供应商。政治压力加经济诱惑,中国供应商就这么成了牺牲品。
替换中国零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特斯拉找了韩国的三星SDI和LG新能源来替代宁德时代,可问题马上就来了。三星和LG的电池能量密度比宁德时代低一截,光是重新适配测试就得花好几个月,期间各种参数都得调整。全球八成的锂电池原料都从中国来,想完全绕开中国供应链,成本肯定要涨。
特斯拉已经换掉了一些铝合金件,用韩国产品顶上,可电池这种核心部件哪是说换就能换的。供应商协会的主席说得很直白,精密模具根本找不到能无缝衔接的替代品,中国供应链织的网太密了,想拆都拆不开。
![]()
马斯克想了个"聪明"办法,把中国零件先运到墨西哥组装,贴上墨西哥标签再运进美国,这样能绕过关税壁垒。可这么一折腾,物流成本要涨20%,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越南和印度也在抢特斯拉的订单,可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跟中国比差太远,生产效率也低得多。之前耐克、苹果把工厂搬到越南、印度,结果质量控制和交付周期全出问题。特斯拉要是重蹈覆辙,2026年的销量目标恐怕要泡汤。
![]()
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已经下滑13.5%,中国市场也跌了9.9%,美国工厂再这么折腾,股东们肯定要跳脚。
中国供应商早有准备,不会坐以待毙
中国企业可不傻,早就开始布局了。宁德时代2024年的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5%,还推出了钠离子电池,就是为了减少对锂资源的依赖。旭升集团的铝件业务占营收四成,之前Model Y停产时订单下滑过,现在他们已经转向欧洲车企,保住了产能。
拓普集团更聪明,不光做底盘件,还搞起了机器人业务,给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供应执行器,一个能卖5000元,这成了新的增长点。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在崛起,2024年比亚迪的销量比特斯拉多了119万辆,小鹏、理想的市场份额也在扩大。
![]()
国内充电桩2025年的目标是500万个,产业链基础稳得很。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小,新能源车下乡政策一直在推,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上汽集团把电池成本压到了6.8万元,比行业均值低1.4万。
中国供应商不再是简单的零部件制造商,而是在往方案提供商升级。欧洲、日韩的车企都排队要货,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越来越快。集群效应越来越强,产业链的韧性也越来越大。
马斯克这把火,最后会烧到谁身上
特斯拉搞"去中国化"看起来是对着中国供应商,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挖坑。成本优势没了,美国产的特斯拉竞争力肯定下滑。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跌到冰点,特斯拉要是接着这么玩,全球市场份额恐怕要缩水。
2025年2月,特斯拉在上海建的储能工厂Megapack正式投产,年产能40GWh,这可是美国之外的第一家超级储能工厂。一边在中国扩大投资,一边又要切断供应链,马斯克这种左右互搏的做法能持续多久?
![]()
保护主义到最后伤的还是自己。美国消费者要为更贵的特斯拉买单,特斯拉要为更高的成本发愁,股东要为下滑的利润担心。中国供应商虽然短期受影响,可他们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托底,有其他国际客户可以合作。
马斯克在SpaceX和特斯拉之间要做平衡,在政治压力和商业利益之间要做选择。他现在的做法更像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特斯拉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这是事实。想要彻底切割,代价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结语
马斯克这次的决定让人看不懂,明明是中国市场和供应链成就了今天的特斯拉,现在却要过河拆桥。政治压力是真的,可商业利益也是实实在在的。
特斯拉想要两头通吃,最后可能两头都吃不到。市场不会说谎,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到时候谁输谁赢,时间会给出答案。
信息来源: - 美国商务部2024年5月关税调整公告 - 特斯拉2024年年度报告及第四季度财报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报告 - 《通胀削减法案》官方文件(2022年8月16日颁布) - 宁德时代2024年年报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 -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特斯拉项目合作备忘录(2018年7月签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