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豚商业研究院研究员洪涛三(欢迎转评赞)
11月17日,财政部公布今年1-10月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490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53364亿元,同比增长1.7%;非税收入33126亿元,同比下降3.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856亿元,同比下降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4634亿元,同比增长2.1%。
其中,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环境保护税,成为最大的亮点,增速均超两位数。1-10月,个人所得税13363亿元,同比增长11.5%。印花税3781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629亿元,同比增长88.1%。环境保护税262亿元,同比增长11.6%。
一、 收入篇:赚钱不易,结构在变
先看总收入。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国家的“主钱袋”)超过18.6万亿元,同比微增0.8%。这个增速,可以说是“低位徘徊”。这说明在经济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国家“赚钱”的速度明显放缓了,整体压力不小。
不过,细看收入结构,故事就更丰富了:
1. 税收:主体稳住了,但“冷暖”分明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大头,占了总收入的八成以上。前10个月,税收收入增长了1.7%,虽然不高,但总算稳住了基本盘。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亮点和痛点:
- “打工人”的贡献亮了:个人所得税增长了11.5%,增速一骑绝尘!这背后,一方面可能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稳定和高收入群体收入的韧性;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税务征管越来越规范、严密有关。简单说,就是该交的税,越来越难逃了,甚至不少人还接到了补税通知,其中可能有不少增速来源于过往的补交部分,比如炒美股的高净值人群。
- 股市“回血”带来惊喜:证券交易印花税暴涨了88.1%!这可是个惊人的数字。去年这个时候,股市还是一片哀嚎,今年虽然谈不上大牛市,但交易活跃度明显回升,而且指数创下了十年历史记录,总市值更是突破了100万亿。国家从股市交易中抽的这点“水”,成了税收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股民朋友们,你们为国“纳税”的功劳不小啊,不知道个人赚了多少钱?
- 主体税种“稳”字当头:作为最大税种的国内增值税(主要对企业流转额征收)增长了4%,企业所得税增长了1.9%,国内消费税(烟、酒、油、车等)增长了2.4%。它们就像国家收入的“压舱石”,虽然增速不高,但体量巨大,它们的稳定意味着经济大盘没有失速。
然而,冰火两重天,有些领域却格外“冷”:
- 土地财政的“寒意”未消:这是当前最大的痛点。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契税(买房时交)下降14.7%土地增值税下降17.5%。这直接反映了楼市交易的低迷和土地市场的降温。大家买房的意愿不强,开发商拿地的热情也不高,相关税收自然就“缩水”了。这跟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市场数据,基本匹配,就是房地产仍然处于下行通道。
- 买车意愿下降:车辆购置税下降了16.3%。这背后是汽车消费市场的疲软,可能与经济预期、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等因素有关。
- 外贸承压: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下降了4.9%,说明我们进口的东西少了,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需求可能还不够旺盛。
小结一下收入特点:国家赚钱整体变难了。过去依赖的“卖地”和房地产相关收入大幅下滑,但新的亮点在涌现——勤劳的“打工人”和活跃的“股民”正成为支撑税收的重要力量。这预示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二、 支出篇:钱要花在刀刃上
收入增长慢,那钱该怎么花?这就更能看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智慧了。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2.5万亿元,增长了2%。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说明国家在努力“花钱”来托底经济、保障民生。
钱主要流向了哪里?我们看到了清晰的“加减法”:
做“加法”的领域(重点保障):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3%):这是所有支出项目中增速最快的,绝对是“C位”支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大时,保就业、保民生就是头等大事。这笔钱用于发放养老金、失业保险、就业培训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饭碗。国家在告诉大家:别怕,基本保障网会越织越牢。
- 教育支出(增长4.7%):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笔投入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每个家庭的希望。
-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5.7%):这是面向未来的投资。在科技被“卡脖子”的今天,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这部分的支出,可能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下,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国家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原创性,想必这块的投入不会少。
- 债务付息支出(增长4.2%):这笔钱是用来还国债和地方债利息的,是刚性支出,雷打不动。说明政府的债务压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做“减法”的领域(主动压减):
- 农林水支出(下降11.7%):这个下降幅度很大,可能并非不重视三农,而是与项目安排节奏、上年高基数等有关。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在财力紧张时,一些非紧急的基建投资被暂缓。
- 城乡社区支出(下降7.3%):这部分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维护等。它的下降,意味着一些“锦上添花”的市政工程可能被推迟了,政府更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雪中送炭”的民生项目上。
支出小结:国家的“花钱”策略非常明确——大力保障民生,重点投向未来。在“紧日子”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钱省下来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促创新。这体现了清晰的优先级: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竞争力,高于一时的表面工程。
三、 土地财政篇:旧模式转型的阵痛
除了“主钱袋”,国家还有一个“副钱袋”——政府性基金预算,这里面的绝对大头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俗称“卖地收入”。
今年1-10月,情况很不乐观: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2.8%,其核心——地方卖地收入下降了7.4%。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过去十几年,很多地方政府的开支严重依赖卖地收入。如今,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条“快钱”渠道正在收窄。这意味着,曾经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必须寻找新的、可持续的财源。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卖地收入下降7.4%的同时,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却大幅增长了15.4%!钱从哪来?很大一部分是靠动用往年积累的结余资金和发行专项债来支撑的。国家正在用“存量老本”和“未来收入”(发债)来维持必要的基建投资,平滑转型期的阵痛。
总结与展望: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通览这份国家账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 经济正处于换挡期:传统动能(如房地产)在减弱,新兴动能(如资本市场活力、个税基础扩大)在培育。阵痛是难免的,但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
- 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政府不再是“大水漫灌”式刺激,而是在过“紧日子”的同时,精准地将资金投向民生和科技领域,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控智慧。
- 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就业和基本生活有托底:国家在社保和就业上花的钱最多,大家不必过度恐慌。
楼市短期难现往日辉煌:土地收入的持续下滑,意味着房地产作为暴富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房住不炒”将是长期基调。
个人技能与知识愈发重要:国家重金投入科技和教育,作为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总而言之,这份账本描绘的是一个正在“瘦身健体”、努力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短期有压力,长期有希望。作为普通人,理解国家的大账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打理自己的小账本,看清趋势,稳健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