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走高速真挺魔幻的,有的路段明明收费年限到了,却还在接着收,国道省道上甚至冒出了新的收费站。
可另一边,一些日进斗金的黄金高速,却主动宣布免费通行。
我第一次听说广州北环高速免费时,真有点不敢信。
这条路连接广佛、广深高速,日均车流超42万,妥妥的“印钞机”。
![]()
有网友估算,免费后广州每年少收近10亿,换做其他地方,怕是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
无独有偶,收费31年的湖南长永高速、四川成绵高速、武汉天河机场高速,也陆续加入了免费行列。
而和这些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地方在想尽办法延长高速收费期限。
早年间,“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很普遍,收费期限大多定在30年。
这本来是地方和社会的约定,可到期后,一些地方总能找到理由延期。
![]()
要么说要改扩建,要么说养护成本太高,硬生生把临时收费变成了“永久套餐”。
高速的红利榨得差不多了,就把目光投向国道、省道,搞得车主们吐槽不断。
如此看来,不同地方的治理思路简直是背道而驰。
有的地方把自己当成了“收费员”,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能收的钱一分都不愿放过。
![]()
在他们眼里,道路就是孤立的生意,得自负盈亏。
本来想这就是单纯的地方缺钱,后来发现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差异。
广深这些城市,更像是区域发展的“合伙人”,他们算的不是眼前的小账,而是长远的大账。
深圳的操作更绝,没等收费到期就主动“赎路”。
2014年花27亿元让梅关高速提前免费,2016年又砸130亿元回购四条高速取消收费
![]()
有人说深圳是钱多任性,其实真不是。
深圳相关负责人曾解释过,要是这些高速继续收费,未来还能收约30亿元。
但免费后,道路对城市的割裂被打破,沿线500米内的土地大幅增值,预计能带来300亿元的增值空间。
这笔账算下来,谁亏谁赚一目了然。
这种敢放弃短期利益、着眼长远发展的格局,真不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
收费模式的差异,还藏着契约精神的差距。
![]()
一些地方违背“收费还贷”的承诺,随意延长收费期限,慢慢消耗了车主的信任。
而广深主动免费、提前“赎路”,恰恰是坚守了对公众的承诺,这种体面反而成了城市的加分项。
广深的免费模式让人羡慕,但多数城市学不会也学不了。
背后的苦衷,只有这些城市自己最有体会。
两座难卸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
第一座是巨额债务。
全国高速公路累计债务可不是个小数目,不少省份的高速债务率已经很高了。
早期修高速大多靠银行贷款,每年光还利息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有个中部省份的高速集团,一年收费收入300亿元,可仅债务利息就需要支付280亿元。
搞不清的人觉得是地方不想免费,其实是根本没能力免费。
第二座是养护成本的黑洞。
![]()
中国已经从基建“大建设时代”迈入“大维护时代”,高速养护的开支越来越大。
路面维修、桥梁检测、绿化养护、应急保障,每一项都要花钱。
全国高速总里程超17万公里,每公里每年的养护成本就不低,整体算下来是个惊人的数字。
地方财政普遍紧张,这笔钱很难从其他地方挤出来,无奈之下,只能继续靠收费填补缺口。
并非明智之举的“永久收费”,其实是很多地方的无奈选择。
![]()
当初“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临时契约,慢慢变成了地方财政的“永久器官”,想拆都拆不掉。
毫无疑问,高速公路完全免费的时代,我们可能真的等不到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收费模式会一成不变。
浙江、广东已经在推行“分时段、分路段”的差异化收费,高峰时段给优惠,低谷时段正常收费,算是一种折中方案。
![]()
未来,“财政补贴+专项基金+少量收费”的混合模式,可能会成为更多地方的选择。
高速收费这件事,看似是钱的问题,实则是城市格局的较量。
广深用短期的经济损失,换来了物流成本降低、营商环境优化、土地增值的长远红利。
而多数城市受限于债务和养护压力,只能盯着眼前的收费账本。
![]()
如此看来,不同城市的选择,正在拉开的不只是经济差距,更是发展格局的鸿沟。
我们羡慕广深的魄力,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城市找到公益属性和运营可持续的平衡点。
毕竟,道路本来就是为了连接人与发展,而不是成为阻碍前行的门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