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李玺 记者 张晓培)“卡牌圈”热潮之下,不少商家将目光投向未成年人,直播间“代拆”生意迅速兴起,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纠纷。近日,徐州沛县人民法院就化解了一起未成年人擅自购买卡牌引发的纠纷。
“直播拆卡”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消费形式。消费者可在直播间直接购买卡牌盲盒或卡包,由主播实时拆封,凭借其互动性强和开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类模式尤其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商家李某以“代拆卡牌”为直播内容,吸引网友购买盲盒卡牌,并在直播间现场拆封。
徐某年仅13周岁,在其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趁夜晚使用母亲手机,通过直播间密集购买宝可梦、赤红系列等游戏卡牌,短时间内,在李某店铺中消费金额达4万余元。徐某父母发现后认为,孩子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如此大额消费,明显超出其年龄和认知范围,且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该行为应属无效,于是要求李某退款。
商家李某拒绝退款,辩称无法证实购买是未成年人所为,并指出宝可梦卡牌受众广泛、具收藏价值、价格较高,通常为成年人购买。同时强调所售卡牌属原装进口正品,以盲盒形式销售,拆封后无法二次销售。李某还表示,已明确标注“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并提示“禁止未成年人购买”,认为自己已尽告知义务,并无过错。双方争执不下,矛盾逐渐激化。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沛县法院开展了细致调查。通过调取网络账号使用记录、聊天内容及外卖订单等信息,确认涉案账号实际使用人为徐某,并发现其刻意将收货地址填至隔壁小区或学校附近,以规避家长察觉,最终认定购买行为是徐某独立完成。
承办法官在确定原告主体身份后,向双方阐明:徐某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大额消费,且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相关买卖合同应属无效。法官进一步对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多轮释明,并细致分析各方过错:徐某母亲作为监护人,未妥善管理手机和支付账户,存在重大监护疏漏;被告作为电商经营者,在可通过视频连线识别买家身份、出现同一账号短时频繁大额交易的情况下,未充分履行身份核验义务,销售过程中也存在诱导消费嫌疑,应承担相应过错。在此基础上,法院多次组织调解,积极引导当事人寻求合理解决方案。
因部分卡牌已被拆封销毁无法返还,经法院调解,被告自愿退还30%货款,即约12000元。双方通过“云上法庭”签署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