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老人,耳朵几乎听不见了,却还要拼命大声喊出那三个字。
病床边,这个曾经在清华园里教书的物理学家,颤颤巍巍地爬到妻子身边,用尽全身力气喊:"我爱你!"这一喊,是60多年的坚持,也是一辈子的承诺。
![]()
很多人说爱情会被时间磨平,可为什么有些人能把三个字说一辈子,而且越说越用力?
1929年的北平城,周培源从国外回来,在清华大学当教授。
这个搞物理的年轻人,在实验室里能把复杂的方程式写得明明白白,可一见到女孩子就手足无措。
朋友给他介绍了北师大外语系的学生王蒂澂,说这姑娘人不错,让他见见面。
第一次吃饭,周培源紧张得要命。
他坐在王蒂澂对面,连筷子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为了表现自己的礼貌和细心,他拼命给王蒂澂夹菜。
![]()
桌上有道韭菜,他觉得这菜不错,就一个劲儿地往王蒂澂碗里夹。
夹了一次又一次,王蒂澂的碗都快堆成小山了。
王蒂澂其实不爱吃韭菜,但她看着眼前这个笨拙的男人,心里反而觉得暖。
这人没有油嘴滑舌,也不会说漂亮话,就是实实在在地对她好。
吃完这顿饭,王蒂澂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她看中的不是周培源的头衔和学位,而是这份笨拙里藏着的真诚。
三年后,1932年,两个人结婚了。
婚礼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亲自主持的,来参加婚礼的都是清华园里的教授学者。
![]()
周培源站在王蒂澂身边,郑重地说了那句"我爱你"。
他不知道,这三个字他要说60多年。
1935年,噩耗来了。
王蒂澂查出得了肺结核。
那个年代,肺结核就是绝症,多少人得了这病都熬不过去。
医生说必须住进香山的疗养院,好好养病,能不能治好还得看运气。
周培源把妻子送进了香山疗养院。
从清华园到香山,单程就是20多公里。
![]()
那时候没有汽车,周培源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
早上去学校上课,下午一下课就蹬着车往香山赶。
北平的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疼,夏天太阳晒得人头昏脑涨,周培源从来没有断过一天。
这一骑,就是一年多。
同事们都劝他:"你这样下去身体也会垮的,偶尔去看看就行了。"
周培源摇摇头:"她一个人在那儿,我不去她会害怕。"
他每天去给王蒂澂送吃的,陪她说话,给她读书。
王蒂澂躺在病床上,看着丈夫风尘仆仆赶来的样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疗养院的护士们都认识周培源了。
![]()
一看见那个骑车的身影出现在山路上,就知道是"那个每天来的丈夫"。
有人问王蒂澂:"你家先生对你真好。"
王蒂澂笑着说:"他说爱我,就是真的爱我。"
一年多的时间,周培源在清华园和香山之间骑坏了三辆自行车。
王蒂澂的病慢慢好了起来,医生说是个奇迹。
可王蒂澂心里明白,真正让她活下来的不是药,是那个每天骑20多公里来看她的男人。
1937年,日本人打进来了。
清华大学南迁,周培源跟着学校一路往南跑,最后到了昆明。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条件苦得不得了。
![]()
教室是临时搭的棚子,下雨天屋顶漏水,学生们撑着伞上课。
周培源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好几里地,每天上课要走很远。
为了节省时间,他弄了一匹马来骑。
一个物理学家骑着马在山路上颠簸,手里还夹着讲义,这画面别提多稀奇了。
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周将军",因为他骑马的样子真像个上战场的将军。
王蒂澂带着孩子也到了昆明。
一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艰难得很。
王蒂澂要照顾孩子,还要操持家务。
米面油盐都得精打细算,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周培源上完课回来,看见妻子在灶台前忙活,孩子们饿得直哭,心里难受得要命。
他把自己的工资全部交给王蒂澂,一分钱都不留。
![]()
有时候学校发点补贴,周培源连看都不看就塞给妻子。
王蒂澂说:"你自己留点,买点东西吃。"
周培源摆摆手:"我在学校食堂能吃饱,你和孩子需要这钱。"
战争年代,很多教授家庭都散了。
有的出国了,有的各奔东西了。
可周培源一家人始终守在一起。
晚上,周培源会在昏暗的油灯下给王蒂澂讲他的研究,讲物理学的道理。
王蒂澂听不太懂那些公式和理论,但她喜欢听丈夫说话的声音。
这声音里有踏实,有安全感。
昆明待了好几年,周培源每天骑马上下课,风雨无阻。
有一次马在山路上滑倒了,周培源摔得鼻青脸肿。
学生们劝他别骑了,太危险。
周培源说:"不骑马怎么回家?家里还有人等我。"
![]()
学生们听了都沉默了,他们知道周先生说的"人"是谁。
周培源和王蒂澂都喜欢收藏字画。
这爱好是从年轻时候养成的,两个人经常一起去琉璃厂逛。
看到好的字画,王蒂澂眼睛就亮了,周培源二话不说就买下来。
家里墙上挂的,箱子里藏的,都是他们一起挑选的宝贝。
这些字画陪着他们走过了几十年。
抗战时期南迁,周培源把最珍贵的几幅卷起来带在身边。
![]()
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房子塌了一半,周培源第一个冲进去抢的就是那几幅字画。
王蒂澂说:"命都快没了,还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周培源说:"这是咱们的回忆,不能丢"。"
到了晚年,两个人商量了一个决定:把这些字画全部捐出去。
他们联系了无锡市博物馆,把收藏了一辈子的145件字画全部捐了。
工作人员来家里清点的时候,看着满满当当的字画,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些东西要是拿去卖,够一家人舒舒服服过几辈子了。
周培源说:"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我们两个老家伙看。
捐出去,更多人能看到。"
王蒂澂点点头,她和丈夫想的一样。
那些字画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见证了他们走过的路。
现在让更多人看到,也算是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了。
![]()
办完捐赠手续,周培源牵着王蒂澂的手,两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站了很久。
墙上留下的钉子眼,提醒着那些字画曾经在这里挂过。
王蒂澂说:"会不会有点舍不得?"周培源笑了:"有什么舍不得的,咱们还有彼此呢。"
年纪大了,周培源的右耳越来越聋。
医生说这是老年性耳聋,治不好了。
周培源最担心的不是自己听不见,而是怕王蒂澂听不见他说话。
他开始大声说话,特别是说"我爱你"这三个字的时候,声音大得吓人。
保姆在隔壁房间都能听见周老先生在喊。
![]()
王蒂澂的耳朵其实挺好,她笑着说:"你小声点,我听得见。"
周培源摇头:"不行,我得让你听清楚。"
每天早上起床,周培源第一句话就是冲着王蒂澂喊:"我爱你!"晚上睡觉前,再喊一遍:"我爱你!"有时候白天坐在一起,周培源突然转过头,又是一声:"我爱你!"王蒂澂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一跳,又好笑又感动。
保姆说:"周老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浪漫。"
王蒂澂说:"他这辈子就会说这三个字,说了60多年了,还没说够。"
其实王蒂澂心里明白,丈夫是怕自己哪天真的听不见了,趁着现在还能喊,多喊几遍。
有一天,王蒂澂在家里不小心摔倒了,腿摔坏了,从此只能躺在床上。
周培源那年已经90多岁了,自己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可他坚持要亲自照顾妻子。
喂饭、擦身、换衣服,这些活儿周培源全包了。
![]()
保姆说:"周老您歇着吧,这些我来。"
周培源说:"不用,我来。
我是她丈夫,这些应该我做。"
王蒂澂躺在床上,看着丈夫笨拙地给自己喂饭,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个男人老了,手抖得连勺子都拿不稳,可他还是坚持要照顾她。
每次喂完饭,周培源都会凑到王蒂澂耳边,大声喊一句:"我爱你!"这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像是要把这三个字刻进空气里。
王蒂澂握着丈夫的手,用力点头。
她不需要说什么,周培源能从她的眼神里读懂一切。
1993年,周培源92岁了。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医生说时间不多了。
可周培源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王蒂澂。
![]()
妻子还躺在床上,她该怎么办?
生命最后的日子,周培源几乎没有力气说话了。
可他还是坚持每天爬到王蒂澂的床边。
那几步路对于一个92岁的老人来说,难得像登山一样。
他用颤抖的手扶着床沿,慢慢挪过去,然后凑到妻子耳边。
那天,周培源又爬到了妻子床边。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了最后一声:"我爱你!"这声音比以前更大,像是要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这三个字上。
喊完这一声,周培源再也没有力气了。
他闭上了眼睛,手还紧紧握着王蒂澂的手。
王蒂澂那年84岁。
她看着丈夫闭上眼睛,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让保姆拿来纸笔,颤抖着写下一行字:"你是我最爱的人。"
![]()
她把这张纸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丈夫的口袋里。
这张纸条,是王蒂澂对丈夫的回答,也是她这辈子最想说的话。
她没有像周培源那样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可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这份爱。
从1929年第一次见面,到1993年最后的告别,64年的时间里,两个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爱。
周培源走后,王蒂澂还在床上躺了好几年。
她经常让人把那些老照片拿出来看。
![]()
照片里有年轻时候的周培源,有他骑马的样子,有他们一起看字画的场景。
每看一张,王蒂澂就会自言自语:"你说爱我,你真的爱了我一辈子。"
爱情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周培源用60多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爱不是嘴上说说,是一辈子的陪伴和坚守。
![]()
从20公里的骑行到最后那声用尽全力的"我爱你",他把三个字活成了一生的承诺。
这样的爱情,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就是平平淡淡地走完一生,就已经足够动人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