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幕上经常上演着两种“反差”:一边是媒体节目在自有平台反响平平,另一边是其衍生出的二创“神曲”在社交平台风靡;一边是荣获表彰的作品阅读量不尽如人意,另一边是各类猎奇观点轻松斩获千万流量。
这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行业现实:有流量的不一定是好作品,但没有流量,再好的作品也体现不出其价值。
1
为何陷入
“有好内容,却没有好流量”的困境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所谓的“反差”,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我们与算法世界的沟通机制失灵了。
(一)“算法偏见”:平台的“尺子”量不出我们的“深度”
第三方平台的“算法偏见”导致了一种价值测量的困境。比如,粉丝量达155万的广西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在2025年10月推送了一篇关于2026年广西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的文章,阅读量仅为2万,但在同一天一个多小时后,一个拥有55万粉丝量的账号搬运了标题,阅读量短时间内就达到了10万+。
在这种“算法偏见”的“加持”下,官方精心准备推出的节目、作品,其传播数据可能远不及自媒体的二创。
在2025年10月广西遭遇洪水时,广西新闻频道从10月8日至10月13日,累计进行了超32小时直播,6天时间发布了327条短视频,在各平台累计获得了近4亿的浏览量。但有的用户为了博眼球,随意截取相关洪水画面后配文“越南泄洪导致广西多地被淹”等谣言,该视频随着多次转发,也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和流量。
当评价体系唯流量马首是瞻时,那些无法被简单量化的深度报道、文化精品、权威评论,便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二)“分发惰性”:将传统精品简单“搬运”上网,是一种战略上的“躺平”
许多主流媒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矩阵,在融媒体时代,都在尽力改变传统媒体式微的格局。但在旧评价体系下,各部门和账号的首要KPI往往是以数量论英雄。在这种导向的指挥下,负责媒体账号运营的部门或具体负责人更倾向于做容易出流量的“短平快”内容,或者直接搬运电视节目,因为这样“性价比”最高。
这种惰性,也使得我们在追求速度的舆论场中,因坚守核实真相的媒体责任而“慢”一步时,显得更加被动。
2
破局之道:
构建“价值驱动型流量”的新评价体系
鉴于当前主流媒体面临的“流量”与“价值”无法兼得的困局,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它能识别并激励那些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有效流量”。
(一)重塑“价值标尺”,定义属于我们的“高质量流量”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复合价值评估模型”,将单一的流量数据,与三个核心价值维度相结合,形成综合绩效,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值得奖励”的导向。
一是文化传播力维度(声量,即为传播广度),从“播出”到“落地”的跨越。在评估“文化出海”实效中,重点应是在“实效”上。
二是舆论引导力维度(信量,传播的深度、信度与说服效果),从“声量”到“信量”的转变。在该维度中,一方面需要引入“情绪扭转值”,即利用AI进行情感分析,量化评论作品在化解负面情绪、凝聚社会共识上的具体数值变化。另一方面引入考核“共识构建率”,即我们的核心观点被下级媒体、权威机构引用的广度与深度。
三是生态协同力维度(增量,对自身媒体生态和外部实体经济产生的协同价值与长远价值),从“数据孤岛”到“协同图谱”。在此维度中,可以引入“跨平台引流价值”考核,通过数据埋点,掌握引流情况。
建立这套包含三个维度的价值指标体系,就是要让“正能量”拥有“大流量”,更拥有可被感知、可被丈量的“强能量”。
(二)明确战略优先级,从追求“任何流量”到“有效流量”转变
在资源投放上,必须从单纯追逐“爆款”,转向重点扶持“价值破圈”项目,对于能体现主流价值、塑造品牌、服务大局的内容,应给予“战略流量”的加持。
同时,必须强化版权保护,第三方平台要建立健全相应审核机制,让“慢工出细活”的原创精品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关乎原创的尊严与可持续生产的能力。
3
变革之路:
打造让好内容“破圈”的两大引擎
建立起“复合价值评估模型”就有了正确的“标尺”,为了更好更精准使用,就需要强大的“发动机”,主动为好内容赋能,帮它敲开算法的大门。
(一)启动“技术引擎”,让AI从“生产工具”升级为“流量军师”
现在,我们需要让AI扮演更关键的角色。
一是扮演智慧策划。在创意节目甚至是各类综艺的新内容策划中,可以利用AI模型分析历史数据,预测不同的风格、嘉宾组合、实景场地的“潜在破圈指数”和目标群体“触达率”,为创作团队提供前瞻性指引,从源头上提升内容的“流量潜力”。
二是实现精准化投放和引流。在节目内容发布后,AI应实时分析传播数据,自动识别出一些极具潜力的内容,并指导预算精准投放到最具价值转化潜力的用户圈层。与此同时,在此强大“技术引擎”支持下,第三方平台也要肩负起责任,坚持良好的价值导向,健全积极和谐健康的评价体系,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开动“创意引擎”,建立“融媒创意中台”,为价值“赋能”
我们缺的不是好内容,而是将好内容“翻译”成互联网爆款的能力,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旧的评价体系下的“分发惰性”影响,更是打造互联网爆款的掣肘。
鉴于此,可以成立一个“融媒创意中台”,其核心职能不是生产内容,而是“赋能”内容,它的任务是将专业、深度的价值内核,进行互联网化、视觉化、互动化的“再创作”。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本质,是一次深刻主流媒体转变——我们从流量的“乞求者”与“被动适应者”,要转变为价值的“定义者”和算法的“主动驾驭者”。通过构建“价值—流量”兼得的评价体系与运营方略,让好内容不再被算法的“看门人”拦在门外。
(作者郑华雯为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汤婧系广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内容事业部副主管)
来源 | 《新闻战线》2025年10月(下)
作者 | 郑华雯 汤婧
值班编辑 | 王可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