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驻日大使馆突然宣布了最新立场,点名1937年七七事变的历史事实,强调当年所谓“保护侨民的自卫行动”说法与史实不符。
中国驻日大使馆14日的一纸通告,如一记重锤,敲在当下日方某些政客越走越偏的言论节奏上。
七七事变——这场87年前的历史节点,突然被点名重提,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明确告诉日本,历史不是可以随便“重剪”的纪录片,用“保护侨民”来粉饰侵略,是对史实的公然扭曲。
时隔近一个世纪,外交风波的火花,却正是从一段“旧说法”烧起。
从11日到14日,中国驻日大使馆连续释放信号,措辞愈发精准。
起初是大使孙卫东会见日本官员,直言当下部分政客言论“严重背离历史事实”;
随后通过官网发布通稿,点名1937年七七事变,明确指出日本当年所谓“自卫”其实是“侵略”。
尤其14日,使馆发出重磅声明,直接否定了“保护侨民”的说法,这不是对历史细节的争议,而是对根本叙事的纠正。
这番表态,毫无遮掩地对着日本内阁成员高市早苗喊话。
她日前提出“存亡危机事态”,试图为日本自卫权扩张寻找“合理化”理由,把1930年代的战争逻辑包装成今天的安全策略。
这种“历史套皮”的说法,不仅在国际上难以站住脚,更触碰了中日关系最敏感的神经。
高市的“存亡危机事态”一说,其实背后藏着一整套政治算盘,她的主张,是要为日本自卫队走出国门提供法律空间,把“集体自卫权”实质化。
这种说法在日本内部也引发争议,但她显然是打着“安全”的旗号,试图推动宪法的实质性突破。
问题是,她选错了时间,也选错了对手。
中国此番出手,不仅是对一句话的反驳,更是对一种危险倾向的封堵,七七事变不是抽象历史,它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拿这种事件来为“自卫正当化”背书,等于试图把侵略说成防御,这在中国看来,不仅荒谬,更是挑衅。
目前,日本政府还没有就此做出明确回应,日本政府在此事中陷入两难:
如果否定高市言论,可能得罪右翼保守派;但如果选择支持,则中日关系的紧张只会进一步加剧。
就在这场“话语战”进行到高潮之时,海上也悄然出现了新的动向。
11月中旬,日本防卫省通报称,一艘中国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穿越大隅海峡,驶向西太平洋。
这艘舰艇并不陌生,它是中国海军目前最先进的水面作战平台之一,配备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具备强大的远洋打击能力。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航行,从时机和路线看,显然带有强烈的信号意味。
中国在说:我不仅有话要讲,也有力可施,这种“文件配舰艇”的双轨操作,既是外交表达,也是真实存在的威慑。
日本方面也不甘示弱,迅速派出舰机跟踪监视,并将照片和航迹公开。
这种“你来我盯”的操作,已经成了东亚地区外交与军事互动的典型模式,语言的交锋背后,是雷达与卫星在默不作声地记录一切。
从更高的层面看,中国此番操作,其实透露出一种“组合拳”的外交节奏感。
一方面,把历史问题摆上台面,让所有人都清楚: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明确写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底线。
谁要动摇这个基础,后果自负。
另一方面,现实层面上,中国并不满足于“纸面警告”。
无论是孙卫东大使的当面交涉,还是海军舰艇的实际部署,都是为了减少误判,让对方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这两手策略之间没有矛盾,相反,它们相辅相成:历史是法理基础,现实是行动支撑。
目的只有一个——让日本意识到,历史不是随意剪辑的存档,现实也不是可以冒险试探的棋盘。
局势会往哪个方向发展?现在还没有定数。
如果日本政府最终选择收回高市早苗的激进言论,或者至少作出某种澄清,局势可能会逐渐降温,中日之间的沟通机制还在,务实合作的空间也还在。
但如果日方选择继续顶着走,不仅外交关系会持续吃紧,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也可能遭殃。
当前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已开始影响区域投资者的信心,部分供应链正在观望。
关键看一点:高市早苗接下来怎么说,她的态度,不只是个人立场,更可能决定她的政治命运。
在日本保守派圈子里,她是“铁娘子”般的存在,但这次风波若继续发酵,铁也可能生锈。
七七事变不是随便能拿来“再包装”的历史,中国这次明确发声,其实是在提醒——历史不能剪辑,现实不能误判。
日本现在面对的,不只是一次外交风波,而是一次选择题:是回到中日政治共识的轨道上,还是继续在错误历史观的催化下偏航?
路已经摆在眼前,代价也很清楚,历史早已刻在石头上,现实正通过镜头记录每一步,怎么落子,得看日本自己。
信息来源:中国驻日大使馆 2025-11-14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