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刘润老师九条管理建议有感因字数限制,全文可移步绿色软件搜索-物法研习社
在物业行业,一位中高层管理者的日常,往往是从 “救火” 开始,以 “疲惫” 收场。客服中心的电话此起彼伏,业主群里的投诉信息刷个不停,工程部和客服部又在为责任划分争执不休…… 你每天都在处理无数琐碎的事务,疲于奔命之余,内心总会涌起一个巨大的困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团队还是带不动?为什么我事事亲为,业绩还是上不去?”
其实,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于 “下属不行”,而在于我们的 “管理方式” 还停留在 “管事” 的层面,没有真正升级到 “管人”,乃至 “成就人”。
最近反复阅读了刘润老师的文章《做了 24 年的管理,送给所有管理者的 9 条建议》,感触颇深。他指出:管理不是一门 “天赋”,而是一门需要刻意练习的 “手艺”,是一场漫长的 “修炼”。 这 9 条建议,字字珠玑,仿佛是为我们物业管理者量身定制的 “解惑良方”。因为,物业管理的核心,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和设备,而是 “以人服务人”,在成就团队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管理价值。
第一课:别只分任务,要分清 “责、权、利”
物业管理的痛点: “这是工程部的事,不归我们客服管!”“保洁说她们人手不够,这件事我们做不了。”—— 这种 “责任真空” 和 “甩锅三角” 的场景,在物业项目上几乎天天上演。管理者分配了任务,却发现执行不下去,最终所有压力都汇集到自己身上。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员工懒惰,而在于我们只分配了 “责任”,却没有配套相应的 “权力” 和 “利益”,导致责权利的严重错配。有责任没权力,就像让管家去指挥工程师傅,指挥不动;有任务没激励,做得好和做得差一个样,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多干一点。
刘润老师说:“一个好的制度,是不让弱者占强者的便宜。” 作为物业企业的中高层,你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成为制度的设计师,确保责权利的对等。
实战场景:
某产业园区乱停车现象严重,保安队有 “责任” 去管,但没有 “权力” 处罚,也没有因此获得 “利益”,导致劝阻效果极差。
一位优秀的物业经理是这样做的:
明确责任(责): 将园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指定一名保安为 “车管第一责任人”,负责该区域内日常停车秩序维护、违停车辆劝阻以及与业主的沟通协调工作。同时,建立 “首问负责制”,若业主在该区域内就停车问题提出咨询或投诉,第一责任人需全程跟进处理,不得推诿。
授予权力(权): 授权他们对违停车辆拥有 “贴单警告、上报锁车” 的权力,并与业委会沟通,将此项规定写入《管理规约》,让管理有章可循。此外,还赋予第一责任人在紧急情况下,如消防车、救护车通行受阻时,临时调度园区内闲置车位的权力,确保应急通道畅通。
挂钩利益(利): 设立 “园区秩序专项奖”,每月违停投诉率最低的区域负责人,获得 200 元现金奖励;若季度内该区域违停投诉率持续为零,则额外给予 500 元奖励,并在年度评优中优先考虑。同时,将停车管理工作纳入保安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晋升机会直接挂钩。
制度调整后,保安的积极性被瞬间激活。他们不再是简单的 “执行者”,而是为自己奖金和荣誉负责的 “经营者”。有的保安主动制作了温馨提示牌,放置在容易违停的区域;有的利用休息时间,熟悉园区内每一位月卡车主的车辆信息,提前做好沟通引导。这才是有效的管理。
第二课:培养下属,看重 “抽象力” 和 “还原力”
物业管理的痛点: 很多物业公司的培训,常常变成 “教操作、背流程”。今天刚培训完如何处理高空抛物投诉,明天遇到类似的地库漏水投诉,员工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还是跑来问你。你感觉教了无数遍,但下属就是不会 “举一反三”。
这是因为我们只教会了他们 “做什么”(What),却没有引导他们思考 “为什么”(Why)。刘润老师指出,一个真正值得培养的人,不是最 “听话” 的人,而是具备 “抽象力” 和 “还原力” 的人。
抽象力: 从具体的经验中,提炼出通用的规律和方法论。
还原力: 将提炼出的规律,灵活应用到全新的场景中去。
实战场景:
客服小张处理完一个因维修不及时引发的激烈投诉后,向你汇报。
普通管理者: “知道了,下次维修快一点就行了。”(只解决了单一问题)
优秀管理者: “我们复盘一下。这次投诉能圆满解决,关键在哪几步?首先,你在接到业主投诉时,第一时间表达了歉意,安抚了业主的情绪,这让业主感受到了被尊重,对吧?然后,你详细询问了问题情况,并联系工程部了解维修进度,向业主解释了维修延迟的原因,还给出了具体的维修时间承诺,这体现了我们的专业性。最后,你为了弥补业主的不满,主动提出为业主免费进行一次室内保洁服务,超出了业主的预期。那我们能不能把这几步提炼成一个‘三明治沟通法’?第一步,先安抚情绪,表示理解(共情);第二步,再解释原因,给出方案(专业);第三步,最后给予补偿或增值服务(超预期)。你觉得这个方法,用在处理保洁投诉上,是不是也适用?比如,业主投诉保洁打扫不彻底,我们先用共情的方式安抚业主,然后解释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近期保洁人员调整导致工作衔接不到位,并给出重新打扫的方案,最后可以赠送业主一次玻璃清洁服务作为补偿。”
通过这样的引导,小张不仅解决了 “一个” 投诉,更掌握了处理 “一类” 投诉的思维模型。在之后的工作中,小张遇到业主投诉绿化维护不到位的问题时,主动运用 “三明治沟通法” 进行处理,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当你的团队里,人人都能从具体工作中抽象出方法论,再还原到新问题中时,团队的成长才会进入 “复利” 模式。
第三课:用一句 “你觉得呢?”,培养团队思考力
物业管理的痛点: “经理,业主王阿姨说她家灯不亮了,怎么办?”“经理,A 栋的电梯又坏了,怎么办?” 很多物业公司主管最大的苦恼是,自己仿佛是一个 “问答机器人”,员工没主见,事事请示,自己一不在,团队就停摆。
但我们有没有反思过,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我们总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扮演 “救世主”,从而剥夺了员工思考的机会?
刘润老师提出了经典的四个授权层级:
你研究,我决定: 适用于新人或重大决策。
我们一起研究,我决定: 员工参与度提高。
我们一起研究,你决定: 责任开始转移。
你研究,你决定: 完全授权。
物业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员工从第 1 级走向第 4 级。而从 1 到 4 的 “催化剂”,就是那句简单的反问:“你觉得呢?”
当客服再来问你王阿姨家灯不亮怎么办时,别急着说 “派电工去”,而是问他:“你觉得呢?按流程,我们应该先做什么?首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询问王阿姨家灯不亮的具体情况,比如是所有灯都不亮还是个别灯不亮,有没有尝试过更换灯泡等,以此来判断是户内还是公共问题?如果是户内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业主?是建议业主联系自家电工维修,还是我们提供有偿维修服务?如果是公共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安排电工尽快上门检修,并且及时向王阿姨反馈维修进度?”
这简单的一问,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我相信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听听你的思考。” 久而久之,团队的 “执行力” 会悄然升级为解决问题的 “思考力”。曾经事事请示的客服,后来在遇到业主反映楼道异味问题时,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先排查异味来源,发现是垃圾清运不及时导致的,随后联系保洁部门增加清运频次,并在楼道内放置空气清新剂,还及时向业主反馈处理结果,得到了业主的好评。
第四课:要有 “看着他搞砸” 的勇气和胸怀
物业管理的痛点: “这件事太重要了,交给他们我不放心。”“我做一遍只要半小时,教他可能要两小时,还得返工,不如自己干了。”—— 这是物业公司中高层最真实的心态。于是,他们成了团队里最忙、最累的人,自己累得半死,下属却得不到成长,缺乏成就感。
刘润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成为管理者的一瞬间,你就必须完成一个核心转变 —— 从 “用自己的手”,切换到 “用别人的手和脑”。这意味着,你必须授权,而授权最大的挑战,就是你要有勇气承担下属犯错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实战场景:
你让新来的管家小李独立负责组织一次社区中秋活动。结果,他因为经验不足,场地预定晚了,只能选择一个相对较小的场地;物料采购超了预算,导致部分活动礼品质量下降;活动流程也有些混乱,环节之间衔接不顺畅,引起了一些业主的不满。此时,最差的做法是当众批评,然后说:“下次你别管了,我来做。”
最好的做法是:活动结束后,带着他一起复盘。
“小李,这次活动虽然有些瑕疵,但你敢于承担,主动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下次再做,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比如,场地预定可以提前多久?是不是应该提前了解社区内常用的活动场地情况,对比不同场地的优缺点和价格,制定备选方案,避免出现预定晚了没有合适场地的情况。采购物料如何做预算控制?在制定预算时,是不是应该详细列出所需物料的种类、数量和预计单价,多方询价,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并且在采购过程中实时监控费用支出,避免超预算。活动流程方面,如何让环节之间衔接更顺畅?是不是可以提前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表,明确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提前进行彩排,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通过这样的复盘和指导,小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学到了组织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在之后的社区元旦活动中,小李主动提前规划,做好了场地预定、物料采购和流程安排等工作,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得到了业主和团队成员的认可。培养一个人的成本,远高于亲自做一件事的成本。 但这笔 “学费”,是打造一个能打仗的团队所必须支付的。你 “看着他搞砸” 一次,带他复盘,他下次就能独立做好。你替他做十次,他永远也学不会。
阅读全文,可绿色软件搜索——物法研习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