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权威信息来源,具体参考资料详见文末。
![]()
郭台铭打造的代工王国曾长期称霸全球,但他未曾预料到,真正的挑战者竟来自昔日麾下的普通员工。
一位曾在中国南方工厂流水线上搬运电子元件的乡村女性,如今执掌一家行业新贵:公司年净利润突破百亿元大关,员工总数在今年稳定达到24万人,市值一度超越富士康三千亿人民币。
这家被称为“第二个富士康”的企业崛起背后,蕴藏着郭台铭始终未能参透的生存法则。
学徒的节俭与帝王的气派
![]()
企业的性格,往往源于创始人的成长轨迹。1988年,初中毕业的王来春从汕头农村来到深圳,成为富士康的一名基层作业员。
在这家工厂工作的十年间,她并未模仿郭台铭那种高调指挥、掌控全局的姿态,反而潜心锤炼出一套极致控制成本、提升效率的方法论,最终晋升为管理数百人的科长。
这种“学徒式”的创业基因,成为立讯精密立足市场的根本。当同行因研发投入高昂而犹豫不决时,立讯却敢于将年营收的7%投入研发——这一比例远超富士康常年维持的2%水平。
![]()
这笔资金没有打水漂。昆山生产基地内那些可实现微米级精度的全自动产线,正是高额研发转化出的核心竞争力。王来春低调务实,如同传统匠人一般,专注于将产品打磨至无可挑剔。
相比之下,郭台铭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作为代工领域的霸主,他习惯以宏大叙事彰显地位,“给大陆赏饭吃”这类言论,透露出居高临下的姿态。
![]()
这样的企业文化推动富士康走上依赖人力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百万级员工队伍既是其辉煌象征,也逐渐演变为沉重负担。2010年爆发的大规模员工管理危机,早已预示了该模式的结构性风险。
一个注重内部修炼与精细运营,一个追求体量扩张与外在声势,自王来春离开富士康独立创业那一刻起,两家企业的命运便已注定走向不同方向。
![]()
备胎逆袭与被动应对
在电子代工领域,苹果公司无疑是最高决策者——获得订单则生,失去订单则危。面对这位“太阳级”客户,王来春与郭台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再次凸显二者本质差异。
![]()
2017年,原AirPods主要供应商英业达出现产能问题,苹果急需替代方案。这次危机对许多人而言是烫手山芋,却是王来春等待已久的突破口。
立讯迅速接手项目,不仅将产品良率拉升至接近99%,交货周期也显著优于竞争对手。
这场关键战役赢得苹果高层高度认可,CEO蒂姆·库克亲自访问立讯位于昆山的生产基地,对自动化流程和品控体系赞不绝口。自此,立讯从苹果供应链中的边缘角色跃升为核心合作伙伴。
![]()
王来春并未止步于此。她接连完成多项战略并购:收购苹果连接线核心供应商,并于2020年斥资33亿元购入纬创位于昆山的iPhone制造工厂,逐步实现从零部件加工向整机代工的跨越。
反观富士康,在苹果提出“供应链多元化”要求后显得措手不及,只能仓促响应,投入超过30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布局。
![]()
这并非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更像是为了保住订单而进行的被动防御。
印度困境与本土根基
![]()
当全球化局势发生转变,两家企业在海外拓展上的路径选择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各自的战略逻辑。郭台铭试图复制中国成功经验至印度,王来春则坚持将核心能力牢牢锚定在国内。
富士康的印度之旅堪称代价高昂的试错。郭台铭最初寄望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制造基地”,但现实狠狠击碎幻想:当地工人培训成本是中国的三倍,组装一部iPhone耗时多出40%,更严重的是,半数成品存在质量问题,如主板虚焊、摄像头进尘等。
![]()
雪上加霜的是,约八成原材料仍需从中国进口,运输费用与关税大幅侵蚀利润空间;此前承诺的10亿美元政府补贴也未能兑现。
今年以来,富士康已两次撤回派驻印度的中国技术团队,每月亏损超过6000万美元,这场豪赌正逼近不可持续的边缘。
![]()
立讯的应对方式更为稳健。王来春明确划定原则:核心技术研发与核心制造环节必须保留在昆山、东莞等国内基地。
这些地区拥有最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资源,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压舱石。越南与印度的工厂仅承担辅助性生产任务,用于满足客户对产地多样化的合规需求。
这种“稳守本土、轻量出海”的布局有效降低了外部环境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
做隐形冠军还是品牌主角
代工业务利润微薄,转型求变是必然选择,但在发展方向上,两家企业再次分道扬镳:王来春志在幕后掌控价值链,郭台铭渴望前台闪耀聚光灯。
![]()
王来春将目光投向智能汽车领域,但她并不打算打造自主品牌,而是致力于成为汽车产业的顶级Tier 1供应商,类似德国博世为多家车企提供核心系统的模式。
她主导收购德国知名汽车电子企业,并与奇瑞联合成立合资公司,顺利切入大众、广汽、特斯拉等主流车企供应链体系,就连特斯拉热销车型Cybertruck也采用了立讯提供的关键部件。
![]()
2023年,立讯汽车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证明这条路径行之有效。
郭台铭则怀揣更大野心,意图亲自下场造车,建立属于富士康的品牌电动车系列。他曾高调发布多款车型,宣称要重塑行业格局。
然而,代工制造与品牌运营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富士康与其他车企的合作频频出现问题,或延迟交付,或车辆质量缺陷频发,宣传声势浩大,实际销量却极为低迷。
![]()
结语
立讯的快速崛起与富士康的发展瓶颈,早在两者创立之初就埋下了伏笔。王来春身上体现的学徒精神——务实、专注、步步为营——使立讯在全球制造业剧烈震荡中始终保持韧性。
而郭台铭延续的帝王式管理惯性——过度依赖规模效应、热衷追逐热点——使得富士康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举步维艰。
![]()
这并非简单的胜负较量。在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今天,企业究竟应依靠规模扩张取胜,还是通过苦练内功立足?是盲目跟风押注,还是深耕核心能力?
立讯与富士康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两种清晰的答案,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来自表面排场,而源于脚踏实地的积累与坚守。
参考资料:潮商《2800亿潮商巨头立讯精密港股IP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