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卡尔松”与“火箭”的对话录音在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的资料库中公之于众时,许多基辅市民正身处每日例行的停电黑暗中。这段讨论着千万美元级别贿赂的加密通话,与窗外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烛光晚餐的微弱光亮,构成了战时乌克兰最割裂的图景。2025年11月中旬,一场涉及国家核能命脉、金额高达1亿美元的腐败窝案震动了本已紧绷的乌克兰社会,总统泽连斯基的商业伙伴、部长级高官纷纷卷入其中,而案件的核心舞台,竟是承担着全国过半电力供应的乌克兰国家原子能公司(Energoatom)。
![]()
铁木尔·明季奇,这位泽连斯基从事喜剧演员生涯时的生意伙伴,在执法人员抵达其基辅豪华公寓前数小时神秘离境,疑似逃往以色列。 调查显示,他化名“卡尔松”,涉嫌操纵一个从核能企业合同中抽取15%回扣的庞大网络。另一关键人物伊霍尔·米罗纽克,代号“火箭”,竟是司法部长加卢先科的前顾问。案件曝光后,能源部长格林丘克辞职,司法部长加卢先科被停职,尽管二人尚未被正式指控,但录音证据中出现的对话声音已将他们拖入舆论漩涡。
这起丑闻的曝光时机极为敏感——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正遭受俄罗斯开战以来最密集的空袭。 全国面临供电供暖危机,核电站已成为维持国家运转的最后支柱。然而,据反腐败机构公布的调查结果,犯罪集团却从负责建造能源防御工事的承包商处系统性地索取回扣。“这是在战时对国有企业的公然掠夺,”基辅反腐败行动中心的塔蒂亚娜·舍甫琴科痛斥,“民众正为此承受苦果。” 涉案人员甚至使用“男高音”、“切·格瓦拉”等代号讨论贿赂分配,前副总理奥列克西·切尔尼绍夫被指控收受百万美元贿款,而他今年7月就因修建豪华别墅洗钱遭解职。
案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个人贪腐,更是一张深植于战略部门的利益网络。 德国不来梅大学研究员尼古拉·米特罗欣指出,系统性腐败已影响到军事采购、外援分配甚至士兵休假制度。明季奇还与生产攻击无人机及导弹的Firepoint公司存在关联,该公司在获得政府大额合同后正接受腐败调查。这意味着,西方援助资金可能通过腐败网络被侵吞,直接削弱乌克兰的国防能力。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随即公开质疑欧盟是否应继续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德国外长也明确表示打击腐败是维持支持的前提。
![]()
泽连斯基的危机处理显得迅速而坚决。 他公开宣称能源腐败“绝对不可接受”,并签署法令对明季奇实施制裁。但批评者指出,正是总统本人将这些“问题人物”扶植到权力高位。基辅彭塔研究所所长费森科警告,本案只是系列丑闻的“序幕”,政治对手必将借此发动总攻。历史阴影正在重现——2019年,前总统波罗申科正是因亲信倒卖军备的丑闻败选,而泽连斯基当年正是凭借反腐承诺上台。
乌克兰的西方盟友面临两难抉择。 乌克兰前驻美国大使沙姆舒尔呼吁西方认清“危在旦夕的是乌克兰和欧洲的命运,而非仅是泽连斯基的命运”。然而,欧盟内部对乌援助的疲劳感正因腐败丑闻而加剧。如果泽连斯基无法彻底切割并严惩涉案人员,西方援助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重质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腐败蛀蚀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民众的抗战意志。当士兵在前线苦战,后方高官却在大发国难财,这种对比足以瓦解任何正义事业的道德基础。
这起案件揭示了战时国家治理的终极考验:在生存压力下,反腐是否应该让步? 乌克兰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国家反腐败局和反腐败专门检察官办公室在压力下坚持15个月调查,最终揭开了盖子。他们的勇气表明,反腐不是战争的奢侈品,而是赢得战争的必需品。 当俄罗斯的导弹试图从外部摧毁乌克兰的能源系统时,内部的蛀虫却在悄无声息地瓦解着国家的抵抗意志。这两条战线的胜负,将共同决定乌克兰的命运。
![]()
寒冬已至,基辅的夜晚依旧灯火零星。 这起代号“卡尔松”、“火箭”的腐败案,与其说是一场政治危机,不如说是对乌克兰国家韧性的压力测试。能否斩断伸向能源命脉的黑手,将检验泽连斯基政府是否配得上民众在战火中的坚守,是否值得国际社会持续的支援。 答案,将决定这个国家能否在内忧外患中真正存活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