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郭元鹏(职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
近日,据央视财经报道,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以虎头蜂能治病为由,大肆兜售这种毒蜂,甚至有人在大规模养殖这种毒蜂,以此牟利。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学员,只要缴纳6666元学费,无论是小型虎头蜂,还是大型虎头蜂,养殖技术包教包会。
![]()
▲虎头蜂被养殖户无序放养。图/央视财经
虎头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其引发的伤人甚至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缴纳6666元,包教包会虎头蜂养殖技术”,央视财经曝光的这一乱象,撕开了虎头蜂养殖产业的遮羞布。红娘虎头蜂、七里游“杀人蜂”等攻击性极强的品种,在“治病神药”“高价蜂蛹”的利益诱惑下,被养殖户无序放养,既威胁群众生命安全,又破坏生态平衡,更暴露了监管体系的明显短板。
据报道,广西荔浦的养殖户将红娘虎头蜂蜂巢建在村边,无围挡无警示,路人靠近即遭猛烈攻击;四川乐山养殖的七里游虎头蜂,生性凶残到能捕食眼镜蛇,群体追击范围达数千米。这些养殖乱象,如人身安全的“定时炸弹”,正在一些地区蔓延。
这些并非危言耸听,今年6月金沙县就发生29名村民被蜇伤、4人重伤的事件,印证了“杀人蜂”的致命威胁。
而且,这种无序放养的“杀人蜂”也是生态环境的“隐形杀手”。虎头蜂作为掠食性昆虫,大规模放养会捕食蜜蜂等益虫,破坏授粉链条。
云南保山一养殖场工作人员坦言,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更高额的经济利益,会饲养特殊品种虎头蜂,这些种类的虎头蜂会对当地的生态产生严重的破坏;湖南邵阳养殖场将蜂群放养山头,以野生昆虫为食,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
这种“盈利至上”的养殖模式,与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却因缺乏明确的养殖标准和生态评估机制,得以肆意扩张。
治理“杀人蜂”养殖乱象,亟须制度与执行双管齐下。一方面,应尽快将攻击性强的虎头蜂品种纳入禁食野生动物管理范围,明确养殖许可、安全距离、生态评估等强制性标准,让监管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需强化多部门联动,对非法培训、养殖、销售行为予以及时规制,用法律利剑斩断利益链。同时,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下架相关违规商品与培训课程,从源头遏制传播。
生命安全与生态保护容不得半点侥幸。6666元的培训费用,卖掉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规则的遵守。唯有让监管“长牙带电”,让违法成本远高于收益,才能杜绝“杀人蜂”伤人毁生态的悲剧,守护好居民的安全底线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