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十二首咏黄河的巅峰之作,并排名定序,这些作品囊括了不同朝代的经典诗词,每首均附作者简介、正文、生僻字注音、赏析及历史地位,以展现黄河在中华文明中的磅礴气象与文化底蕴。
![]()
第十二名:罗隐《黄河》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年),晚唐诗人,原名横,因十举进士不第,改名隐。诗风锐利泼辣,多讽喻之作。
正文: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生僻字注音:
槎(chá)
全文赏析:
此诗借黄河之浊讽喻科举制度与官场黑暗。首联以"阿胶难清"喻天意难测;颔联"昆仑不清"暗指官场自源头即污浊;颈联用典揭示功名如过眼云烟;尾联以三千年之问作结,表达对现实的绝望。全诗将黄河的自然特性与社会批判完美结合。
历史地位:
本诗是晚唐讽喻诗的代表作,开创了以黄河喻政的先声。
![]()
第十一名:谢榛《渡黄河》
作者简介:
谢榛(1495-1575年),明代诗人,"后七子"之一,擅律诗绝句。
正文: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生僻字注音:
棹(zhào)
全文赏析:
诗写渡河所见壮阔景象,"龙窟动"状波涛汹涌,"雁沙平"写河岸苍茫。后四句转写羁旅情怀,在茫茫河景中忽闻棹歌,余韵悠长。全诗气象雄浑而情感细腻,展现黄河的另一面风情。
历史地位:
此诗是明代黄河诗中的佳作,其"龙窟雁沙"之对尤见工力。
![]()
第十名:李梦阳《秋望》
作者简介:
李梦阳(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前七子"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正文: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生僻字注音:
弢(tāo)輓(wǎn)
全文赏析:
此诗以黄河秋景起兴,抒写边关忧思。首联勾勒黄河环绕的苍凉图景;中间两联写战备景象,"弢箭射天狼"显英武之气;尾联借问"谁是郭汾阳",表达对良将的期盼。全诗骨力雄健,寄慨遥深。
历史地位:
此诗是明代边塞诗的代表,被誉为"明人七律第一"。
![]()
第九名:薛能《黄河》
作者简介:
薛能(817?-880?年),晚唐诗人,诗风自负,不拘格律。
正文:
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
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
岸裂新冲势,滩馀旧落痕。
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
勇逗三峰坼,雄标四渎尊。
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
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
飞沙当白日,凝雾接黄昏。
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
雨吟堪极目,风度想惊魂。
显瑞龟曾出,阴灵伯固存。
盘涡寒渐急,浅濑暑微温。
九曲终柔胜,常流可暗吞。
人间无博望,谁复到穷源。
生僻字注音:
呴(xǔ)渎(dú) 濑(lài)
全文赏析:
此诗以赋体铺陈黄河全程,从昆仑发源到东海入海,极尽描绘之能事。"波浑经雁塞"写上游险峻,"滩馀旧落痕"状中游沧桑,"阔外夕阳村"绘下游平远。全诗气象宏大,堪称黄河的史诗式写照。
历史地位:
此诗是唐代最长篇的黄河诗,对后世黄河题材创作影响深远。
![]()
第八名:胡曾《咏史诗·黄河》
作者简介:
胡曾(约840-?年),晚唐诗人,以《咏史诗》著称,诗风平易通俗。
正文: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生僻字注音:
槎(chá)
全文赏析:
诗借张骞(博望侯)寻河源之事抒写历史沧桑。前两句写张骞已逝而黄河依旧,凸显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后两句化用牛郎织女典故,表达探寻黄河源头的梦想。全诗语言简净而意境深远。
历史地位:
此诗是晚唐咏史诗的典范,其"黄河依旧"之叹成为千古名句。
![]()
第七名: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元初文学家,北方文坛盟主,诗词俱工。
正文: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鹤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生僻字注音:
瞰(kàn)仞(rèn) 袐(bì) 佽(cì) 挝(zhuā)
全文赏析:
上片极写三门津之险,"长风怒卷"状其声势,"万象横溃"显其狂暴。下片转入哲理思考,"万古神奸"暗喻世道险恶,结尾"挝鼓过银山"展现人定胜天的豪情。全词笔力千钧,是黄河词中罕见的雄奇之作。
历史地位:
此词被誉为"黄河第一词",其雄浑气势开金元词风之先。
![]()
第六名: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中唐诗人,诗豪健雄浑,善用比兴。
正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生僻字注音:
簸(bǒ)
全文赏析:
前两句以"九曲""万里"极写黄河的绵长与泥沙俱下,"浪淘风簸"四字生动传神。后两句突发奇想,化用张骞乘槎典故,由黄河直上银河,将现实景物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意境顿时开阔。
历史地位:
此词是唐代黄河诗词的典范,其浪漫想象影响后世深远。
![]()
第五名:柳中庸《征人怨》
作者简介: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中唐诗人,名淡,以字行,柳宗元族叔。
正文: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生僻字注音:
冢(zhǒng)
全文赏析:
此诗通篇不著一"怨"字而怨情自现。前两句以"岁岁""朝朝"写征戍无休;后两句"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形成色彩对比,在壮阔景象中暗含无尽悲凉。全诗对仗工整,格调苍凉。
历史地位:
此诗是唐代边塞诗绝句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盛唐余响"。
![]()
第四名: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年),盛唐诗人,以边塞诗著称,诗风雄浑豪放。
正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生僻字注音:
羌(qiāng)
全文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皆千古绝唱,一写远眺之景,一写近观之势。后三句由景入情,在孤城羌笛的苍凉中,暗含对朝廷不关心边塞的怨怼。全诗悲壮而不失含蓄。
历史地位:
此诗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之一,是盛唐之音的代表。
![]()
第三名:王维《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年),盛唐诗人,被誉为"诗佛",诗画双绝。
正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生僻字注音:
蓬(péng)骑(jì)
全文赏析: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几何线条勾勒塞外奇观,"直"字写尽大漠孤烟的劲拔,"圆"字状出黄河落日的苍茫,展现天地间的壮美与永恒。这十字被誉为"千古壮观"。
历史地位:
此诗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长河落日"成为黄河最具诗意的象征。
第二名:李白《将进酒》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盛唐诗人,被誉为"诗仙",诗风雄奇飘逸。
正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生僻字注音:
樽(zūn)馔(zhuàn) 谑(xuè) 沽(gū)
全文赏析:
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以黄河的永恒与壮阔反衬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全诗借酒抒怀,在黄河的意象中寄托了盛唐文人浩荡的胸怀与深沉的哲思,将黄河的奔腾与生命的激荡完美融合。
历史地位:
此诗是李白乐府歌行的代表作,"黄河之水天上来"成为黄河最著名的文学意象。
![]()
第一名:李白《公无渡河》
作者简介:李白(同上)
正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生僻字注音:
湍(tuān)湮(yān) 叟(sǒu) 湄(méi) 罥(juàn) 箜篌(kōng hóu)
全文赏析:
此诗将黄河的狂暴与人生的悲剧推向极致。开篇"决昆仑""触龙门"写黄河破山而来的原始力量;中段转入大禹治水的神话,展现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结尾老叟渡河而死的惨剧,在长鲸白齿的恐怖意象中,完成对黄河神力的终极礼赞。全诗气势之雄、想象之奇、情感之烈,堪称古今黄河诗之冠。
历史地位:
此诗是乐府诗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唐代诗歌雄奇壮美的最高成就,被誉为"黄河第一诗"。
![]()
这十二首黄河诗词,自唐至明,或雄浑,或悲壮,或奇崛,或苍凉,皆以黄河为媒,抒写了中华民族的磅礴气概与深沉情怀。愿这些经典能带您领略母亲河的万千气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