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不缺少主角的光环,但配角的退场,往往更能映照出一个时代的真实底色。
翻开《三国演义》,当诸葛亮、关羽、赵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反复出现在读者视野中时,有四个人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严颜、关索、马岱、王平。他们曾在某个历史节点闪耀过,然后便消失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仿佛从未存在。
![]()
这种消失,绝非偶然。
在我看来,这四个人的退场方式,恰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历史规律:在权力的棋局中,你是什么样的棋子,就注定了什么样的结局。
严颜:体面的消失,是对忠义最好的奖赏
先说第一个退场的人——严颜。
这个老头的出场方式堪称经典。当张飞大军兵临江州城下,所有人都以为这又是一场碾压式的屠戮时,严颜站了出来。他那句"吾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硬是把张飞这个杀神给震住了。
要知道,张飞是什么人?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喝断长坂桥的猛人。但面对严颜,他却选择了松绑、赔礼、纳为宾客。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严颜用一条老命,换来了张飞的敬重。
![]()
但严颜的退场,同样干脆利落。从投降张飞那一刻起,史书和演义中再也没有他的只言片语。他就这么消失了,消失得彻底,消失得体面。
为什么?
因为他太老了。正史中严颜的生卒年不详,但从演义的描述来看,他投降时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将。不同于黄忠那种"老当益壮"的异类,严颜更像是廉颇——一身忠义,一腔热血,却敌不过岁月这把杀猪刀。
他的消失,其实是一种自然淘汰。刘备拿下益州后,正是用人之际,严颜这种地方割据势力的旧臣,年纪又大,文化程度也不高,留着有什么用?
给个宾客的名头,让他安度晚年,已经是最大的仁慈。
不得不说,严颜的退场是幸运的。他没有像韩信那样"兔死狗烹",也没有像李广那样"难封"而终。他用一次慷慨赴死的表演,为自己赢得了体面的谢幕。
![]()
这种体面,在三国那个血腥的乱世,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关索:虚构的存在,注定虚无的结局
再说关索,这个压根就不存在的人。
正史中明确记载,关羽就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关平随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关兴英年早逝,后代在蜀汉灭亡时被庞会灭门。关羽这一支,彻底断了香火。
但《三国演义》偏偏要给关羽凭空造出个儿子来,还安排他在南征时出场。
为什么要这么干?
答案很简单:给关羽的悲剧找个安慰。
你想啊,关羽死得那么惨,关平被杀,荆州丢失,整个家族几乎全军覆没。读者心里得多憋屈?所以罗贯中必须找个办法,让读者觉得"关家还有后",哪怕这个后是编出来的。
![]()
于是关索就这么被创造出来了。受了重伤,在鲍家庄养病,等伤好了来投奔诸葛亮。这个剧本设计得很巧妙,既解释了他为什么没死,又给了他一个出场的理由。
但问题来了:一个虚构的人物,能有多大的戏份?
从南征的表现来看,关索就是个平庸的执行者。诸葛亮把他和王平、张翼放在同一级别使用,但他没有任何出彩的战绩,没有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说白了,关索就是个工具人,一个用来安慰读者情绪的虚构符号。
所以当南征结束后,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小说懒得再给他安排戏份,直接让他消失。至于怎么消失的?大概率是病死了。毕竟他在南征时就没什么存在感,死了也无关紧要。
关索的消失,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工具人永远只是工具人。当你的使命完成,当你的价值耗尽,历史连给你一个交代都懒得。
![]()
这种消失,比死亡更彻底。
马岱:被赋予使命的刀,用完就该收起来
马岱的故事更有意思。
在正史中,他是马超的堂弟,跟着马超一路颠沛流离,最后投靠刘备。诸葛亮五次北伐,马岱都参与了,但存在感极低。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诸葛亮死后第二年,率军北伐被曹魏将领牛金击退。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三国演义》给了马岱一个高光时刻:斩魏延。
诸葛亮临终前,算准了魏延要反,于是密授马岱锦囊妙计。魏延果然中计,在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话音未落,马岱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
![]()
这一刀,斩得干脆,斩得痛快,也斩出了马岱在演义中的唯一价值。
但斩完魏延之后呢?
马岱再也没有出场。
为什么?
因为他的使命完成了。诸葛亮需要一把刀来除掉魏延,马岱就是那把刀。刀用完了,自然要收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明知他是个人才,但为了军法,必须杀。杀完之后,诸葛亮哭了,但马谡还是死了。
马岱的遭遇更微妙。他不是被杀,而是被遗忘。
![]()
正史中,马岱在诸葛亮死后第二年率军北伐,这本身就很不可思议。那时候蜀汉正处于权力交接的整合期,根本不宜伐魏。马岱的这次北伐,更像是一次自作主张的冒险。
结果可想而知,被击退了。
然后他就彻底消失了。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史书不记载,小说也不提。因为他本来就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马岱的消失,反映了一个更冷酷的现实:在权力的游戏中,你的价值由你的可替代性决定。当你完成了被赋予的任务,当你的存在不再必要,你就会被历史抛弃。
没有人会记得一把用完的刀。
王平:唯一善终者的秘密
四个人中,只有王平是真正有名有姓、有头有尾的。
![]()
正史明确记载,王平病逝于公元248年。这个时间点很关键——诸葛亮死后14年,蜀汉还没灭亡,王平得以善终。
为什么他能善终?
因为他是真正有能力的大将。
街亭之战,马谡溃败,全军四散。唯独王平聚集千余人,擂鼓固守,硬是把张郃给震住了。张郃是什么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面对王平这千余人的残兵,竟然不敢轻易进攻。
这种临危不乱的魄力,不是谁都有的。
231年,张郃奉司马懿之命进攻王平,结果王平据险而守,愣是让张郃啃不动。
![]()
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夺军权,眼看就要内战。是王平站出来,对着魏延的士兵一通呵斥,直接让对方原地解散。
237年,曹魏十余万大军进犯汉中,王平以不足三万兵力击退敌人。
这些战绩说明什么?
说明王平是个真正能打仗的人,而且是那种关键时刻能稳住局面的定海神针。
但即便如此,《三国演义》对王平的戏份也进行了压缩。为什么?
因为他不够戏剧化。
王平这个人,没有关羽的傲气,没有张飞的暴躁,没有赵云的完美。他就是个朴实的职业军人,打仗靠的是稳扎稳打,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
![]()
这种人在真实的战场上很重要,但在小说里,读者不爱看。
所以演义弱化了他的能力,减少了他的戏份。但即便如此,王平依然是四个人中唯一一个有明确善终记载的。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真正的能力,是你在乱世中活下去的唯一保障。
严颜靠忠义赢得体面,但年龄是硬伤。关索是虚构的工具人,使命完成就消失。马岱是被赋予任务的刀,用完就该收起来。
只有王平,凭借真材实料的军事才能,在蜕变的蜀汉中站稳了脚跟,最终得以善终。
配角的宿命,是时代的注脚
回过头来看这四个人的消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
![]()
严颜消失于年龄,关索消失于虚构,马岱消失于价值耗尽,王平消失于自然死亡。
四种消失方式,对应着四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动的。
严颜无法对抗衰老,关索无法改变自己的虚构身份,马岱无法延长自己的使用价值,哪怕王平,也无法阻止生命的终结。
在我看来,这四个人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命运从来都是被裹挟的。
你以为自己在创造历史,其实你只是历史的注脚。你以为自己是主角,其实你只是配角。而配角的宿命,就是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悄无声息地退场。
![]()
没有人会在意你是怎么消失的,因为舞台上还有更重要的人物在演出。
这就是为什么史书对他们的记载如此潦草,这就是为什么小说对他们的安排如此随意。
因为他们本来就不重要。
严颜的忠义、马岱的果决、王平的稳健,这些品质在当时也许很重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只是一朵浪花。浪花翻涌时很美,但很快就会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不得不感叹,三国的故事读到最后,最让人唏嘘的不是那些英雄的悲壮,而是这些配角的悄然退场。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死亡,没有可歌可泣的结局,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告别都没有。
![]()
他们就那么消失了。
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或许才是历史最残酷的地方:它会记住少数几个主角的光辉,但会遗忘绝大多数配角的存在。
而我们每个人,在历史的视角下,其实都是配角。
祝这四位在历史长河中短暂闪耀过的将军,来世能做一回真正的主角。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陈寿著:《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2.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严颜传附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4. 陈寿著:《三国志·蜀书·马超传附马岱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5. 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