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不好意思,正在接学生,稍后回电。”日前,中国竹艺城竹编培训基地负责人邵晓玲仅用简单的一句回复后便匆忙的挂断电话。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她的日常——基地门口,三辆大巴刚停靠,上百名来自眉山、成都乃至陕西的中学生正有序入园。这仅是青神竹编研学热潮的一个缩影。
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基地已接待研学团队超4万人次,非遗技艺正通过研学游焕发新生机。
![]()
从“节会流量”到“研学留量”的转型
作为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青神竹编发轫于新石器时代,以“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技艺闻名。邵晓玲介绍说,“过去靠节会吸引游客,现在通过研学能让游客停留一天甚至住一夜,以往的‘流量'真正变成了现在的‘留量'。”
青神县打造的“非遗技艺研学之旅”已入选四川省首批研学线路,从竹林湿地公园到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形成完整的体验闭环。
文化IP赋能多元研学路径
在中岩景区,44位年龄跨度从9岁到66岁的“苏迷”正沿着东坡求学足迹开展研学活动。青神县立足“东坡初恋地”IP,开发“入梦东坡”等课程,串联中岩书院、苏母祠等点位,形成诗意走廊。
青神县文广旅局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全县累计接待研学团队460余批次、12.7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数千万元。
![]()
产业融合激活经济新引擎
研学热直接推动竹产业发展。2022年青神竹产业综合产值达70亿元,通过“竹农+企业”模式带动人均增收2500元。青神县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开发竹纤维利用等绿色课程,探索“工业+文化+研学”模式,力争打造国家级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这种“非遗+研学”模式已显现多重效益,既缓解了竹编技艺传承断层危机,又通过竹里巷子等点位带动乡村旅游,形成“红色铸魂+非遗传承+生态研学”的产品体系。
“研学绝非一场短暂的活动,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文化传播方式,它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知识传承与价值观塑造融入日常教育。”这句由青神县官员在基层调研中脱口而出的朴素论断,如今正以惊人的生命力在文旅、教育领域引发共鸣。从地方实践到行业共识,这一理念的传播不仅重塑了研学项目的设计逻辑——从“一次性打卡”转向长期性、系统性的文化浸润,更推动了政策制定者、学校与机构三方协作机制的建立。
如今,青神县依托竹编非遗资源开发的“四季研学课程”,通过“春种、夏学、秋收、冬创”的闭环设计,使传统文化传播效率显著提升,这一模式已被纳入四川省文旅厅的推广案例库。行业的健康发展正体现在这种从“活动思维”到“生态思维”的转型中,而这一转型的起点,或许正是那句看似随意的基层智慧。
(吴敏 王建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