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河南省虞城县:科技支撑为晚播小麦赋能

0
分享至

“俺托管小麦5年多了,从未见过这么久的秋雨。地里泥土能陷到脚脖子,往年10月中旬就播完的小麦,今年托管的8000亩小麦硬生生拖到11月初,期盼明年能有一个好收成!”11月11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稍岗镇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赵万民站在刚播种完的麦田里,想起半个月前的焦灼仍心有余悸。

前段时间,面对黄淮海地区秋汛带来的种植难题,虞城县25个乡镇不等不靠,迅速行动,组建15支专家指导组奔赴各乡镇,虞城县农业农村局联动农机合作社、农资企业形成攻坚合力,以“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为核心战术,将科技赋能、农机升级、农资保障、政策托底进行深度融合,用精准施策与实干担当打响了一场晚播小麦的突围战。

技术精准导航,破解“湿、晚、弱”核心痛点

为破解因土壤过湿导致的“播不下、出不来、长不壮”的难题,虞城县农业农村局印发了《晚播小麦应变栽培技术指导实施意见》等相关资料,组织100余位农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分赴25个乡镇,将“四补一促”应变措施拆解为可操作的“田间指南”。

在虞城县,针对不同墒情地块实施分类施策:对积水地块,采取“深耕散墒+开沟排水”组合拳,每亩深耕深度严格控制在25至30厘米,通过机械化作业加快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5%的适宜范围;对黏重地块,推广“旋耕耙碎+起垄栽培”模式,有效避免种子渍水烂芽;对墒情适宜地块,推行“旋耕、播种、轻压”作业,确保播种深度均匀控制在3至4厘米,避免因播种过深导致出苗不齐。

品种选择是“以种补晚”的关键。虞城县各乡镇围绕“耐晚播、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要求,筛选推广优良品种。赵万民介绍,郑麦369、百农207、郑麦1860等品种抗寒性强、耐赤霉病,且分蘖能力突出,能在缩短的生长周期内快速完成养分积累。

在镇里堌乡丁马庄村,虞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赵静正指导种植大户卞红振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将缓释肥精准施于种子侧下方5厘米处,有效解决了晚播小麦苗期养分供应不足的问题。

“晚播小麦因积温不够、分蘖少,得靠科学方法才能补回来。”虞城县农业农村局总农技师曹海昌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大户落实技术措施时说道,“各乡镇通过科学施肥,晚播小麦苗期株高较常规施肥增加了很多,抗寒能力也提升了。”

农机升级赋能,打通“抢时播种”关键堵点

“以前,泥泞地根本进不去农机;现在,俺使用这种播种机太管用了,播得行距直,还均匀,播种、施肥一遍过,效率高,好得很!”虞城县大侯镇彭楼村种植大户曹子要一边指挥着农机手驾驶着播种机,一边介绍。

农机是晚播小麦抢农时、保质量的“主力军”,针对2025年土壤偏湿的特殊情况,虞城县掀起了一场“农机装备升级战”。

为破解泥泞地块农机“下田难”问题,虞城县各乡镇及时调度了旋耕机、播种机等适应性强的农机具,组建了“抗湿播种农机服务队”,开展作业、代耕、代播服务。为抢抓农时,各乡镇农机服务队人员推行“白+黑”作业模式,配备了夜间照明设备,确保“地块成熟一块、机械跟进一块、播种完成一块”。

在虞城县,当地开通了农机服务中心热线,建立了农机调度、维修、油料供应“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分片包保,对损坏的农机进行及时维修,确保农机作业“不停机、不误工”。截至目前,虞城县晚播小麦播种进度达95%以上。

此外,针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和脱贫户,虞城县各乡镇开展“代耕代种、志愿服务”,累计完成代耕代种面积1.2万余亩。虞城县城市管理局驻大王楼村第一书记刘绪广介绍,村里组织3台农机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为20余户无劳力农户、6户脱贫户免费播种小麦210余亩,确保“不漏一块地、不落一户人”。

农资稳供托底,筑牢“种足种好”保障支点

农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是小麦种足种好的前提,面对晚播小麦带来的农资需求变化,虞城县各乡镇建立“供需对接、精准配送、监管护航”的农资保障体系,为晚播小麦生产注入“强心剂”。

“种子直接送到村口,价格和往年一样。”虞城县李老家乡唐楼村村民唐磊说。

虞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供销、发改等部门,建立“农资供需监测机制”,实时掌握种子、化肥、农药等关键物资库存和需求情况。针对晚播品种需求激增的情况,组织2家种子企业开足马力调运了耐晚播小麦种子。

在虞城县,通过“厂家-乡镇-村民”点对点运输通道,累计调运晚播小麦种子100余万公斤,满足了晚播小麦的用种需求,确保农户“有好种可用”。

此外,虞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了10支执法小队,深入25个乡镇农资门店、田间地头,重点检查农膜、化肥等农资商品,累计抽检农资产品40批次,合格率达95%;同时,开通农资打假举报热线,对群众的投诉举报及时处理,全部办结回复,切实维护了农户合法权益。

政策服务加码,凝聚“共克时艰”强大合力

面对晚播小麦带来的多重挑战,虞城县各乡镇不仅出台扶持政策,更强化服务保障,通过“专家下沉、服务上门、多方联动”,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如今,不仅有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还为困难户提供抗湿播种、补贴、保险等兜底服务,政府的服务送到了俺心坎上,就算晚播,俺种粮的信心也很足!”虞城县李老家乡唐楼村村民于晓振说。

虞城县25个乡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分片包保、驻点服务”,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24支,选派农业技术人员100余名,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指导。各乡镇推行“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每名农业技术人员包联3至5个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演示,累计举办培训班140余场,发放技术手册1.1万余份,覆盖农户2万余户,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学到实用技术。

此外,针对晚播小麦后期管理的关键节点,虞城县25个乡镇建立“苗情监测+动态指导”机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巡查地块,跟踪监测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管理建议。虞城县农业农村局组建苗情监测专班,制订《冬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实施方案》,指导村民做好镇压保墒、化学除草、防寒抗冻等工作,确保晚播小麦安全越冬。

同时,该县各乡镇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抱团取暖”,共享农机、技术、农资等资源。整合6家农机合作社、30余户种粮大户,统筹调度农机具50余台,统一采购种子、化肥1800余吨,降低了生产成本,组织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协议,消除了农户销售顾虑。

如今,虞城县广袤田野上,晚播小麦已陆续扎根沃土,嫩绿的麦苗在寒风中舒展叶片。虞城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紧盯天气变化和苗情动态,加强冬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推动各乡镇落实防寒抗冻等举措,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全力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网三农 incentive-icons
中国网三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11678文章数 314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