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
1. 预备热处理
目的: 消除锻造应力,改善组织均匀性,为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工艺参数:
- 正火:850-900℃加热,空冷
- 球化退火:790-810℃加热,缓冷至650℃以下出炉
- 应用:GCr15、GCr15SiMn等高碳铬轴承钢
2. 淬火处理
淬火加热:
- GCr15:840-860℃(油淬)
- GCr15SiMn:850-870℃(油淬)
- 加热时间:按工件有效厚度计算
冷却方式:
- 油淬:使用快速淬火油,温度控制在40-80℃
- 分级淬火:160-200℃硝盐浴保温5-10分钟
3. 回火处理
工艺参数:
- 温度:150-180℃
- 时间:2-4小时
- 冷却:静止空气中自然冷却
技术要求:
- 硬度:HRC61-66
- 组织:细小针状马氏体+细小均匀碳化物
4. 特殊热处理
低温回火: 120-150℃×2-4h,提高尺寸稳定性
深冷处理: -80℃以下处理,减少残余奥氏体
![]()
表面处理工艺
1. 表面强化处理
喷丸处理
工艺参数:
- 弹丸直径:0.3-0.8mm
- 喷射压力:0.3-0.6MPa
- 处理时间:根据零件大小确定
- 效果:表面压应力200-400MPa
滚压处理
应用部位: 轴承滚道、沟道表面
工艺要点:
- 滚压力:按材料和尺寸计算
- 进给量:0.05-0.2mm/r
- 表面粗糙度可达Ra0.1-0.025μm
2. 表面防护处理
发蓝处理
工艺流程:
1. 化学除油 → 水洗
2. 酸洗活化 → 水洗
3. 发蓝处理(135-145℃)→ 水洗
4. 皂化处理 → 脱水防锈
技术指标:
- 膜层颜色:蓝黑色
- 耐腐蚀性:中性盐雾试验≥96小时
磷化处理
工艺类型:
- 锌系磷化:膜重2-8g/m²
- 锰系磷化:膜重5-15g/m²
- 应用:中小型轴承防锈处理
3. 表面改性处理
渗碳处理
适用材料: 低碳合金钢(20Cr2Ni4A等)
工艺参数:
- 渗碳温度:900-930℃
- 渗碳时间:按渗层深度要求
- 表面碳含量:0.85-1.05%
碳氮共渗
工艺特点:
- 温度:820-860℃
- 渗层深度:0.1-0.8mm
- 表面硬度:HRC58-62
- 变形小,耐磨性好
4. 现代表面技术
PVD涂层
常用涂层:
- TiN:金黄色,硬度2200HV
- CrN:银灰色,摩擦系数低
- DLC:黑色,自润滑性能好
应用优势:
- 提高耐磨性3-10倍
- 减少摩擦系数
- 改善疲劳强度
离子注入
注入元素: N⁺、C⁺、B⁺等
技术效果:
- 表面硬度显著提高
- 耐磨性增强
- 抗咬合性能改善
质量控制要点
1. 热处理质量控制
- 硬度检测:洛氏硬度计
- 金相组织检验:显微镜观察
- 变形量检查:专用检具测量
- 残余应力测试:X射线衍射法
2. 表面处理质量控制
- 膜层厚度:磁性测厚仪或金相法
- 结合力测试:划格法或弯曲试验
- 耐腐蚀性:盐雾试验
- 表面粗糙度:轮廓仪检测
3. 关键工艺参数监控
- 温度精度:±5℃
- 时间控制:±1分钟
- 冷却速度:严格按工艺执行
- 环境清洁度:符合相关标准
![]()
分析互补两个方案
1. 退火
- 目的:消除锻造或轧制后的内应力,降低硬度以便切削加工。
- 工艺:加热至800°C左右(如GCr15钢),保温后缓慢冷却。
- 应用:轴承套圈或滚动体毛坯的预处理。
2. 淬火+低温回火
- 淬火:加热到850°C(如GCr15钢),油淬或盐浴淬火,获得高硬度马氏体。
- 回火:150-180°C保温,减少残余应力,提高韧性。
- 关键点:需控制淬火变形和残余奥氏体含量(通常<10%)。
3. 贝氏体等温淬火
- 特点:在230-260℃盐浴中等温,形成下贝氏体,兼具高韧性和抗冲击性。
- 适用场景:铁路轴承或重载工况。
4. 深冷处理(Cryogenic Treatment)
- 工艺:淬火后立即冷却至-70°C以下,进一步转化残余奥氏体为马氏体。
- 效果:提升尺寸稳定性和耐磨性,适用于精密轴承。
轴承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旨在改善表层性能,常见方法包括:
1. 渗碳/碳氮共渗
- 工艺:在920°C渗碳或800°C碳氮共渗,形成高碳表层(0.8-1.2%碳含量)。
- 优势:心部保持韧性,表层高硬度(HRC 60+),适用于齿轮轴承等交变载荷场景。
2. 物理/化学气相沉积(PVD/CVD)
- 涂层类型:TiN、CrN、DLC(类金刚石碳膜)。
- 效果:降低摩擦系数(DLC可至0.1),耐温达400°C以上,用于高速主轴轴承。
3. 表面喷丸强化
- 方法:高速弹丸冲击表面,引入压应力层(深度0.1-0.3mm)。
- 作用:抑制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提升30%-50%。
4. 离子注入
- 技术:氮/碳离子注入表层(深度<1μm),形成超硬氮化物。
- 特点:无尺寸变化,适合精密微型轴承。
5. 磷化或氧化处理
- 磷化:形成多孔磷酸盐膜,促进润滑剂吸附。
- 氧化(发黑):提高耐腐蚀性,但硬度提升有限。
工艺选择依据
1. 材料匹配:高碳铬钢(如GCr15)适合常规淬火,而渗碳钢(如20CrMnTi)需先渗碳。
2. 工况需求:高速轴承需PVD涂层,重载轴承优选渗碳+喷丸组合。
3. 成本控制:深冷处理或离子注入成本较高,适用于高端领域。
前沿技术趋势
- 复合工艺:如激光表面淬火+渗硫,同步提升硬度和自润滑性。
- 智能化控制:基于AI的淬火冷却速率动态调节,减少变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