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居然是基因决定的?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单身基因”真的存在,甚至携带特定基因型的人单身几率高出20%,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难道人类复杂的情感问题,真的是生物学基因能够解释的吗?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操纵”恋爱剧本的基因。
![]()
单身基因
“单身狗”们总是以为是自己颜值不够或者实力不行,却从未想过居然是基因的错。2014年北京大学周晓玲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收集了579名高校学生的头发样本进行DNA分析,并结合详细的恋爱状况调查,发现问题直指一个特殊基因5HT1A。
![]()
统计发现这个基因的三种基因型,CC型、CG型和GG型产生的恋爱状态差异极大。CC型学生有50%都处于恋爱状态,而CG型和GG型学生的恋爱比例则分别降至39%和36%。
也就是说携带G型基因的人群,单身概率比CC型高出约20%。可见这个G型基因,是造成人更不容易谈恋爱的关键,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成为“单身基因”的呢?
![]()
神经快递
要理解基因如何影响恋爱,就要深入大脑的神经递质运输网络。其中5HT1A基因就是遍布大脑神经网络的“快递点”,能够派送俗称“快乐激素”的血清素,并且是一种重要血清素5-羟色胺的受体。
当人遇到压力或社交情境特别是谈恋爱时,大脑就会释放这种血清素,从而帮助调节情绪,让人保持愉悦和情绪稳定。
![]()
但问题是尽管这个基因“快递点”大家都有,却只有CC型基因携带者的“快递点”配置更合理,血清素能够高效传递,因而他们通常情绪稳定抗压能力强,在社交中自然展现出高亲和力与主动性,也就更容易吸引潜在伴侣。
而G型基因携带者的“快递点”可能出现两种问题,要么受体数量不足,“快乐包裹”堆积无法及时处理。要么受体过度活跃,导致传递混乱。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血清素功能失调,更容易焦虑抑郁或神经质,对亲密关系也本能的感到不自在。
![]()
这种情绪特质严重的就会直接影响恋爱行为,可能表现为逃避深入交往,敏感多疑,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单身的概率。其实除了5HT1A基因的影响,身体内还有许多影响感情行为的隐形“操控者”。
基因同盟
5HT1A基因可能只是影响人类复杂情感行为的一种。其他几种基因的变异,同样可能在你的恋爱之路上扮演“隐形推手”。
![]()
多巴胺系统相关基因DRD4受体的变异,就会影响个体对新鲜感和刺激的追求程度。一些携带特定变体的人可能更渴望多变和富有激情的体验,从而难以在稳定但略显平淡的长期关系中获得满足,进而增加感情变数。
还有催产素受体基因OXTR,则与情感联结深度密切相关。催产素又被称为“拥抱激素”,是建立信任依赖感和亲密行为的关键。
![]()
OXTR基因的某些变异,就可能让人更难产生深厚的依恋感,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疏离感和不善于表达的状态,甚至对伴侣的亲密举动产生抗拒,很难保证不单身。
不过即便基因对人的情感表达进行了“初始设置”,也不影响我们通过理性调节去升级个人的情感系统,并主动追求爱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