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西方总有些人喋喋不休地散布着一个论调:只要封锁几条海上通道,就能让中国14亿人吃不上饭。这套听起来头头是道的“饿垮论”,自2014年起就在西方舆论场大行其道。
![]()
美国地缘分析师彼得·泽伊汉更是这套理论的狂热鼓吹者。他逢人便说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声称只要美国海军封锁这里,中国从巴西买的大豆、从澳洲购的小麦、从中东运的石油都将断绝。按照他的说法,到时候饲料断了,牲畜死了,中国人就得挨饿。
实际上像这样的话,美国人说的实在太多了。比如2018年时,这些人信誓旦旦地说中国撑不过几个月。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他们又信口开河地更新数据,声称中国存粮只够维持120天。如今2025年都快过去了,泽伊汉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这套说辞,只不过每年换个数字,用的还是那张老旧地图。
![]()
但这种论调在西方智库和媒体中颇有市场。有的报告甚至大言不惭地写道“不需要登陆就能打败中国”,认为切断粮食供应是最划算的办法。
他们言之凿凿地列举数据:中国进口全球60%的大豆、70%的食用油,还有大量饲料用玉米。一旦断供,肉蛋奶价格必然飞涨,社会秩序将会崩溃。这些话传到国内,还真有些人被唬住了,以为我们的饭碗真的攥在别人手里。
然而2025年7月,加拿大Visual Capitalist发布的一张图表,让这些危言耸听的预言不攻自破。这张图表源自《Nature Food》5月发表的论文,研究采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2023年的数据,对全球186个国家的七大食物类别自给率进行了全面评估。
这七大类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豆类坚果种子、淀粉根茎类、肉类、鱼类和乳制品。自给率超过100%意味着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对外出口。令人惊讶的是,全球仅有圭亚那在全部七项上都实现了自给自足,但这个南美小国人口还不到80万。
越南表现亮眼,六项实现自给,只有乳制品自给率较低,仅为14%。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同样在六项上实现自给,高居榜单第三位:蔬菜356%,水果153%,豆类108%,淀粉根茎179%,肉类301%,鱼类154%,只是乳制品自给率稍低,为29%。
光是中国的蔬菜产量,就足以供应全球一半人口一年的需求。榜单前五十名中,亚洲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国家仅有西班牙、希腊和土耳其入围,俄罗斯排名第十九,其水果蔬菜自给率相当不理想。
![]()
而自诩“世界粮仓”的美国仅四项自给:豆类1259%、淀粉188%、肉类717%、乳制品409%,而其水果自给率仅70%、蔬菜61%、鱼类43%,连前五十名都未能进入。
于是这张图表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美国网友困惑地留言:“一直以为我们的农业世界第一,怎么连榜单都进不了?”德国网友也纳闷:“我们出口那么多猪肉,为什么没上榜?”有人翻出泽伊汉十年前的演讲视频,评论区充满了调侃的表情包。
当然我们是非常清楚的,中国能在六类食物上实现自给自足,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70年代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使粮食亩产实现翻番,水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进入新世纪,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如今东北平原上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华北平原无人机喷洒农药,南方水田里北斗导航插秧机有序作业。
18亿亩耕地红线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年推进,种粮补贴、灌区改造、种子工程持续投入,从未松懈。
![]()
中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加工饲料,并非直接食用。真正的口粮——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数据,中国谷物产量达6.9亿吨,位居世界第一,足够14亿人吃饱吃好。
至于乳制品自给率较低其实在情理之中,毕竟亚洲人普遍存在乳糖不耐受,历史上也没有大量饮用乳制品的习惯。但肉类301%、鱼类154%的自给率,足以让那些“中国人吃不起肉”的谣言不攻自破。
而美国的农业模式注定了其果蔬生产的短板。他们用廉价玉米大豆喂养牲畜,肉奶价格确实便宜,但新鲜蔬果却价格高昂。超市里一棵普通生菜要卖到几美元,使得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选择加工食品。
欧洲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法国、英国、德国等主要经济体都依赖进口果蔬,宝贵的耕地被用来种植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这些发达国家习惯于将粮食安全寄托于全球市场,以求利益最大化。
但中国却不一样,想要完全切断供应谈何容易。别看中国人口多,也一直在进口农产品,但这些农产品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再加上国内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中国在大豆供应上的主动权正在增强。
![]()
“饿垮论”最荒谬之处,在于把大豆等同于主食。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大米、面粉、馒头、面条才是真正的主食。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制作饲料,油用于烹饪,饲料用于养殖。即便大豆进口真的中断,也完全可以调整饮食结构,通过增加禽肉、蛋类、水产品消费来弥补。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果蔬自给率都难以保证,加州一遇旱灾,超市蔬菜区就货架半空。而中国东北黑土地、江南鱼米乡、西北设施农业区形成互补格局,确保了一年四季的稳定供应。
还有就是西方人说的我们的能源和粮食通道的问题,比如说马六甲海峡,他们总是热衷于渲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似乎这里一旦被封锁,中国经济就会瘫痪。但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马六甲海峡是国际水道,关乎所有沿岸国和使用国的利益。
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水道,每年过往船舶超过8万艘,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第四大港口,拥有修理超级油轮的完备设施。
更重要的是,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三个沿岸国始终致力于保障海峡畅通,同时与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使用国保持着密切合作。
![]()
中国参与海峡安全合作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持续投入和务实合作,已经赢得了沿岸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近年来,中国通过技术援助、人员培训、联合演习等多种方式,为海峡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即便最坏情况发生,马六甲海峡真的被封锁,中国也还有俄罗斯、中亚等陆路通道作为替代选择。中欧班列运力连年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日臻完善,中国的粮食进口通道从来不是单一依赖。
现在最新数据公布后,泽伊汉之流突然集体失声。2025年下半年他仍在各地巡回演讲,PPT里还是那张2018年的老地图。面对质疑,他选择避而不谈,西方媒体也默契地保持沉默。
仔细分析数据就会发现,西方国家的粮食体系存在明显短板。美国水果自给率70%,蔬菜61%,这意味着他们餐桌上三成的水果和近四成的蔬菜都依赖进口。
欧洲的情况更不乐观,除了法国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粮食自给率都远低于中国。这种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饮食结构,在危机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化石能源。国际能源价格一有风吹草动,农业生产成本就随之波动。相比之下,中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数字农业,正在走出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
![]()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预测,到202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65%,比2020年提高7个百分点。这些扎实的工作,才是粮食安全最可靠的保障。
说到底,饭碗能不能端牢,靠的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实干苦干。中国几十年如一日重视农业发展,在科技、政策、投入上持续发力,才换来了今天的粮食安全。现在该轮到那些整天想着卡别人脖子的国家反思了:万一超市货架空了,他们自己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