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张梦婷)“为什么新疆的太阳晒起来特别热?”“香甜的葡萄遇到冰雹该怎么办?”“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旅行’的?”11月14日,一场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自然科普活动在市第120小学拉开帷幕。
新疆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主播李雅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博士杨美妞走进课堂,用生动的讲解、有趣的互动,带领孩子们解锁新疆的天气奥秘与植物种子的生存智慧。
活动现场,李雅馨通过PPT展示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用“云朵的脾气”比喻天气差异,讲解积云、高积云、卷积云、积雨云的特点——像棉花糖一样蓬松的是积云,通常预示着好天气;而又黑又厚、像山一样的是积雨云,它一来可能就会下雨,甚至下冰雹。
当讲到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她用葡萄、棉花等农作物,解释了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的重要性。“咱们新疆的葡萄甜、棉花白,都离不开雨水的滋养,但冰雹会砸坏庄稼。这时候气象工作者就会‘出手’——找到那些‘快要下雨’的云,发射火箭炮,让云中的小水滴更快聚集成雨,这就是人工增雨;遇到可能下冰雹的云,也会用火箭炮打散它,保护庄稼安全。”
“原来天上的云藏着这么多学问,以后我每天都要观察云的样子!”六年级(2)班学生李浩宇说,他还知道了水资源很珍贵,以后要提醒爸爸妈妈和同学,洗手后及时关水龙头,珍惜每一滴水。
随后,杨美妞带来了“植物种子的奇妙旅行”科普课堂,她带来蒲公英、苍耳、芦苇等十多种植物种子,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触摸。
“大家看,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风一吹就能飞到远方;苍耳的种子有小钩子,能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搭便车’;芦苇的种子很轻,能随着水流去新的地方。”她一边演示种子的传播方式,一边引导孩子们思考:种子们为了找到新家,各有各的妙招,就像我们为了实现目标要努力一样。
孩子们纷纷上前,好奇地拿起种子观察,有的还模仿蒲公英种子被风吹动的样子。“我不知道种子还有这么多传播方法,太神奇了!”六年级(1)班学生雷玉婷说,以后去公园玩,要多看看草地上的植物,找找它们的种子藏在哪里。
市第120小学德育负责人赛娜娃尔·亚森说,把自然科普知识搬进课堂,希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小小探索家,多观察、多思考,了解家乡自然环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未来学校还计划开展“行走的自然课”,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壮美与科学的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