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苹果与日本时尚品牌三宅一生联名推出的iPhone Pocket手机袋,短款1299元、长款1899元的定价,虽然网友都认为“这不就是剪开的针织长筒袜?”但讽刺的是,开售仅半小时,官网长款即告售罄,多款配色等待周期延长至1-2周,二级市场溢价最高达500元。
一边是全民吐槽“成本不足9元,不如让奶奶织一个”,一边是粉丝疯狂抢购,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有钱人的世界,确实一般人看不懂。
![]()
“值不值”?
有钱人的世界一般人看不懂,我就举一个例子:
一个天天为温饱发愁的人,是理解不了有钱人一顿饭花费上千块钱,各种山珍海味却只吃到了七分饱这种抽象行为的,不明白有钱人为什么这么蠢。
咱们这里绝大多数人仍处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水平,有无数人上有老下有小的,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大家都被这种负担压着喘不过气来。
这段消费心理的观察,在iPhone Pocket引发的舆论战中得到完美验证。社交媒体上,普通网友化身“人间清醒”,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性价比围猎”。有人精准计算: “认为iPhone Pocket的价格是普通手机袋的60多倍”;
对于月收入需精确分配到房贷、育儿、养老的群体而言,物品的“实用性”是唯一标尺。手机袋的核心功能是“装手机”,iPhone口袋、牛仔裤兜均已完美解决,额外花费1299元买一个“不防摔、不防水、还显臃肿”的针织套,无异于“买椟还珠”。
然而,苹果与三宅一生早已预判了这场争议。社群媒体顾问马特・纳瓦拉指出: “这类定价的核心并非功能,而是形式、品牌与独特性。”
对于高净值人群,1299元不过是一顿工作餐、两杯威士忌、或游戏里一个皮肤的价格。两者对“成本”的感知,本就不在一个层面。
![]()
为什么“不实用”反而是卖点?
把 iPhone 揣口袋里面不好吗?怎么还花 1000 多买个不实用的包来挂在外面??!一点都不实用。
这个来自大众灵魂的拷问,恰好触及现代奢侈品消费的核心悖论:越不实用,越能彰显阶层。iPhone Pocket的“无用”,正是其最有用的社交货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与安全需求被充分满足后,人类会追求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iPhone Pocket满足的正是这些“上层属性的价值”。它无法比裤兜更好地保护手机,但它能:
![]()
- 提供情绪价值:38克的轻盈触感、三宅一生标志性的褶皱纹理、8种莫兰迪色系,将冰冷的科技产品转化为“可穿戴的艺术品”。粉丝评价“肉桂色长款质感绝了,挂在身上就是行走的时尚单品”
- 创造社交价值:在高端社交场域,iPhone Pocket是圈层暗号。识货者一眼能辨识三宅一生的设计语言,如同腕表行家能读出百达翡丽的型号。送人一款“能识货的人才知道的品牌”,比送一台iPhone 16更显品味与稀缺性。这解释了为何二手平台偏爱“肉桂色”“宝石蓝”——颜色本身成为身份符号
苹果深谙此道。2021年,一块 145元的抛光布 曾因“天价”遭群嘲,却同样迅速售罄。其逻辑如出一辙:当产品剥离功能属性,纯粹成为品牌信仰的载体,价格本身就是筛选机制。
买得起的人,买的是一种“我和你们不一样”的心理优越感。这种“不实用”,恰恰是凡勃伦效应(Veblen Effect)的体现——价格越高,越能彰显地位,需求反升。
![]()
有钱人的消费逻辑:钱不是问题,犹豫才是
现在说一下有钱人为什么买:
钱从来都不是问题,甚至不值得去考虑或犹豫,毕竟玩游戏都是几百几千的往里面充,眼都不眨一下,1000 多块钱算什么?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想买就买,从来都不考虑那么多,买来再说,不喜欢再送人、送给能识货、知道三宅一生品牌的人也不错。
这段描述精准捕捉了高净值人群的“决策轻量化”特征。他们的消费决策不遵循“需求-预算-比价”路径,而是“感知-冲动-拥有”。支撑这种逻辑的,是财富规模带来的心理账户差异。
佐证这种“不犹豫”的,是游戏产业的氪金数据。2025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3241.44亿元,其中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达312元,付费用户中 月充值超500元 的重度玩家占比超15%。
这些玩家为虚拟皮肤、限定角色一掷千金,本质上与购买iPhone Pocket同源——为稀缺性和即时满足感付费。1299元对月收入5万+的群体,仅占2.5%,远低于游戏充值在其娱乐开支中的占比。犹豫?不存在的。
![]()
胡润研究院的数据为这种“无感消费”提供了宏观背景:
我国有超过 1 亿元净资产的家庭约 13 万户,也就是大约 3500 户人家里面有一家的净资产超过 1 个亿;我国有超过 1000 万净资产的家庭 206.6 万户,平均下来在 243 户人家里面有一家的净资产超过千万元。
现在我来抛出一个问题,iPhone Pocket 国内库存有没有 13 万个?有没有 206 万个?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iPhone Pocket的发售策略极为克制:大中华区仅在苹果官网及上海静安寺Apple Store线下首发,且明确标注“限量发售”。
首批库存据业内人士估算不足10万件,而我国可轻松购买该产品的千万净资产家庭超过200万户。供需比高达1:20,稀缺性被刻意放大。
这种 “供给稀缺+需求旺盛” 的结构,使得产品无需“实用”,只需“拥有”即可成为圈层通行证。
![]()
社交价值与情绪价值:奢侈品的本质
所谓上层属性价值,不是人上人的价值(人都是向上看的,有钱人上面还有人上人,所以说不通的),是马斯洛理论需求中较为上层的价值。
博主对“上层价值”的澄清,恰好触及奢侈品联名的心理内核。iPhone Pocket的购买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三宅一生的品牌叙事。
三宅一生被誉为“面料魔术师”,其“一片布”(A Piece of Cloth)哲学与乔布斯的极简主义不谋而合。鲜为人知的是,乔布斯标志性的黑色高领针织衫,正是三宅一生为其量身定制。
这款衣服乔布斯拥有近百件,成为其个人符号。iPhone Pocket的设计灵感正源自同一理念——通过3D针织工艺,让一块布自然塑形,无需缝线。这种 “乔布斯同款” 的隐性关联,为产品注入了文化资本,使其超越了普通配件。
在二手市场,这种价值被量化为500元溢价。肉桂色长款在得物App上被炒至2399元,评论区出现“识货暗语”:“懂三宅的不会问价”。
这种流通本身就是社交价值的体现——拥有者通过转赠、展示,强化圈层归属感。送给懂三宅一生的朋友,比送一瓶茅台更显“懂行”。
![]()
苹果的品牌炼金术:从工具到图腾
iPhone Pocket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苹果二十年品牌建设的必然结果。当其他科技厂商还在比拼参数时,苹果早已将产品升华为文化符号。
回顾历史,苹果的每一次“跨界”都引发争议,也都赚得盆满钵满:
- 145元抛光布:2021年上市,被嘲“天价抹布”,却成了Mac Pro用户“身份标配”,至今仍在官网热销。
- AirTag:单价229元,远超普通蓝牙防丢器,却因“苹果生态”溢价,2024年销量突破5000万件。
- Hermès表带:让爱马仕为科技产品背书,将手表从电子设备变为“珠宝”,打开女性高端市场。
这些案例共享同一逻辑:产品的功能价值占比越低,品牌溢价的空间越大。当用户为iPhone Pocket付费时,只有10%是为“装手机”功能, 90%是为“苹果×三宅一生”的联名符号、为“限量发售”的稀缺性、为“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社交资本。
争议本身也是营销的一部分。“针织袜”的调侃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每一次吐槽都为产品增加一次曝光。普通用户的“看不懂”,反衬出购买者的“独特品味”。这种 “鄙视链的逆向建构” ,让iPhone Pocket成为圈层区隔的绝佳工具。
这不是智商税,是圈层
iPhone Pocket的售罄,本质上是一场精准计算的圈层营销。有钱人早已跳过功能层面,直接交易情绪价值与社交资本。
下次当你看到一款“不实用”的苹果配件被疯抢,不妨换个视角:它从来不是为“温饱线”上的用户准备的。它的使命,是让买得起的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圈层;让买不起的人,继续在吐槽中强化自己的理性优越感。
一布千金莫笑痴,
圈层密钥几人知。
悲欢异路难同语,
买来身份胜珠玑。
#你想抢先体验iPhone Pocket吗##iphone##时尚##富人##财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