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一个3岁男童感染甲流,仅仅一天后就不幸去世。许多家长看完都吓了一跳,“甲流不是感冒吗?怎么会这么严重?”很多人对流感的认识确实还停留在“发烧感冒、扛一扛就过去”的阶段。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差的就是这点警觉。
![]()
说起来,门诊里每年冬春季总会遇上不少小朋友发烧,咳嗽,家长一开始也都不太当回事,总觉得孩子抵抗力强,吃点退烧药就能好。但有时候,病情变化比预想的快,让人措手不及。
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发烧不到24小时的孩子来看病。孩子精神状态已经明显差了,眼神呆滞,嘴唇发紫,测体温39.6℃,呼吸急促。
问诊后发现,孩子前一天晚上开始发烧,凌晨还吐了一次。家长一开始以为是“积食”引起的发烧,给孩子用了退烧贴和姜汤,等到情况不对劲才赶紧送来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是甲型流感病毒阳性,而且伴有肺部感染和心肌受损迹象。这个时候再说“早知道早点来”已经晚了。幸运的是,这个孩子及时抢救,后来恢复得还不错。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
![]()
甲型流感,跟普通感冒真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别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传播,比如幼儿园、学校。
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很快,尤其对儿童、老人、孕妇以及有基础病的人来说,并发症风险非常高。
甲流的“狠”不是体现在它多稀奇,而是在于它的“速度”。有些孩子一开始只是发烧、咳嗽,但不到一天时间,可能就出现了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甚至心肌炎。
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呼吸急促、抽搐等表现时,绝对不能再等。
![]()
很多家长会问,“那到底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甲流?”单靠症状很难分清普通感冒和流感。
一般来说,甲流起病更急,发烧往往是第一个症状,而且热度高,常常超过39℃,还伴有明显的肌肉酸痛、头痛、乏力。小孩子不会表达,只会表现得特别烦躁或特别安静。这些都是“红灯”信号。
有些家长怕医院交叉感染,选择在家观察。这本身没有错,前提是孩子情况稳定、精神状态还好。但甲流在孩子身上可能进展得非常快,尤其是2~5岁的孩子,属于重症流感的高风险人群。
如果孩子持续高热超过两天,或者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嗜睡、呕吐等情况,那就不是“观察观察”能解决的了。
![]()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乱用抗生素。很多人觉得发烧就得吃头孢、阿莫西林,但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它没用。
真正有效的是抗病毒药,比如奥司他韦,而且要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才最好。这也是为什么,早点确诊,早点用药,能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原因。
再说个常被忽略的点——心肌损伤。甲流有时候不仅攻击呼吸道,还可能影响心脏。有些孩子发病初期只有发烧,但到医院一查,心肌酶已经升高。
这时候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别小看这些指标,孩子不说不代表没有问题。
![]()
除了心脏,甲流还可能造成脑炎、肺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这些听起来都挺吓人,但确实在临床上看到过。
尤其是一些原本就有基础疾病的孩子,比如哮喘、先心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一旦感染上甲流,情况可能更复杂。
再提醒一下,不是所有发烧都等于甲流。但在流感高发季节,孩子一旦出现高热+明显的精神差+呼吸异常,就应该高度怀疑流感。尤其是家里已经有人中招的情况下,孩子一旦发烧,千万别拖。
预防方面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每年秋冬季接种流感疫苗,是降低患病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疫苗不能百分之百预防感染,但即使感染了,也能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
很多人觉得孩子小,怕打针,其实6个月以上的孩子就能接种流感疫苗,而且越早建立免疫屏障越好。
平时的防护也别忽视,比如勤洗手、戴口罩、开窗通风、避免去人多密闭的场所。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更要注意。如果家里已经有人感染,尽量做好隔离,别让病毒“走亲串门”。
这几年,大家对病毒的警惕性有所提高,但对甲流的认识还存在盲区。有人觉得“就是感冒”,有人担心“治不好”,也有人选择“扛一扛”。
但现实往往比假设来得更快更重。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就是因为“等一等、看一看”错过了最佳时机。
![]()
让人唏嘘的是,那个3岁孩子的去世并不是因为医疗资源缺乏,也不是因为病情太罕见,而是因为家长一开始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一个家庭的教训,而是很多家庭都需要警醒的地方。
孩子的身体不像大人,说垮就垮,说撑也撑不了多久。特别是高热持续时间长、精神状态差、呼吸变快变浅、嘴唇发紫这些信号,都是在“喊话”:别再拖了,该去医院了。
并不是所有甲流都会变成重症,但凡事怕的就是例外。尤其是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出现重症的几率确实更高。很多时候,及时就诊就是孩子能不能转危为安的分水岭。
![]()
说到底,甲流不是怪病,也不是稀有病,但它的“快”和“狠”需要每个家长提高警惕。不要被“感冒”这两个字迷了眼,也不要被“以前也得过”麻痹了神经。每一次发烧,背后都有可能是个大问题,关键看你能不能早发现、早行动。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张丽.儿童甲型流感重症病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23,61(4):289-293. [2]吴晓东,周燕.流感病毒感染与儿童心肌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4,39(8):617-620. [3]李娜,高志敏.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感的安全性与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5):652-65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