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十个里有三个在“擤鼻涕”——我周末去社区医院拿药,挂号处排的队绕了半层楼,医生说“这几天流感门诊量比上周涨了快30%,全是咳得说不出话的大人小孩”。
而更让财经圈盯着的是:这波流感,把“流感创新药”的赛道直接推到了聚光灯下。有人喊“备好麻袋”,意思是这波机会值得布局——但真的能随便“装”吗?今天咱们掰开揉碎聊,既要看到机会,更要避开坑。
一、流感“杀回马枪”:这波流行,比往年猛在哪?
先上硬数据,国家疾控局2025年11月第3周流感监测周报里写得明明白白:
全国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的比例,已经从10月底的5.5%涨到了7.8%,同比去年同期高了2.3个百分点;南方省份的流感活动水平直接飙到“高位”,广东、浙江的流感样病例占比甚至超过了10%。
这波流感,和往年比有三个“更猛”的点:
1. 毒株是“耐药的硬茬”
往年咱们对付流感,基本靠奥司他韦——但今年监测显示,流行的甲型H3N2毒株,对奥司他韦的耐药率已经到了15%左右,比2024年的5%翻了三倍。
我问了呼吸科医生,他说“最近接诊的患者里,有20%吃了奥司他韦没明显好转,得换更强的药”。传统药物“不好使”,直接把创新药的需求顶了上来。
2. 聚集性疫情“扎堆来”
这周教育部门发布的预警里提到,全国已有12个省份的中小学、幼儿园出现流感聚集性疫情,单起疫情的波及人数最多达到50人。
学校是流感传播的“放大器”,家长们对“起效快、副作用小”的药物需求特别迫切——某线上药店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周“儿童流感药”的搜索量同比涨了200%,其中创新药的咨询量占了60%。
3. 流感和支原体“叠加闹”
今年秋冬是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双流行”,很多患者是“先支原体后流感”,病程更长、症状更重。
医生的建议是“早用抗病毒药,避免病情加重”——这直接拉长了流感药物的使用周期,也让“高效创新药”成了刚需。
二、流感创新药:为什么现在是“备好麻袋”的节点?
“备好麻袋”不是瞎喊的——这波流感创新药的机会,是“政策+临床+市场”三个轮子一起转起来的结果,不是短期炒作。
1. 政策直接“开绿灯”
国家药监局今年对“抗流感创新药”的审批速度,简直是“坐火箭”:
2025年10月,国内首款新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获批上市,从提交上市申请到获批,只用了6个月,比常规审批周期缩短了50%;
11月中旬,一款鼻喷型流感预防药紧急获批,专门用于3-12岁儿童的流感暴露后预防,审批周期还不到1个月;
今年以来,已有3款流感创新药进入“优先审评审批通道”,政策的导向很明确:“缺什么,就加速批什么”。
2. 创新药是“真能打”
和传统的奥司他韦比,今年获批的流感创新药,是“实打实的升级”:
疗效更快:某新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III期临床数据显示,能把流感的病程从4.5天缩短到3天,发热缓解时间也从24小时缩到了18小时;
耐药性更低:这款新药对甲型H3N2的耐药率低于1%,是奥司他韦的1/15;
适用人群更广:之前奥司他韦对1岁以下婴儿的安全性数据不足,而这款创新药已经完成了6个月以上婴儿的临床实验,安全性得到验证。
有个做医药代理的朋友跟我说,“这款新药刚上市,我们就接到了20万盒的订单,医院的备货量是奥司他韦的3倍”。
3. 市场是“刚睡醒的蛋糕”
国内流感药物市场,之前基本是奥司他韦的“独角戏”——2024年整个市场规模是80亿元,奥司他韦占了90%。
但今年不一样:
机构预测,2025年流感药物市场规模会涨到120亿元,其中创新药的占比会从去年的10%提升到20%,直接多出12亿元的增量;
长期看,随着耐药率上升和创新药渗透,到2028年流感创新药的市场规模可能突破50亿元,是现在的5倍。
这不是“小机会”,是“从0到1再到N”的市场扩容——这才是“备好麻袋”的底层逻辑。
三、细分赛道:哪些方向真能让“麻袋装满”?
“流感创新药”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里面的细分赛道,有的是“真金”,有的是“镀金”——咱们挑三个最有确定性的方向说:
1. 新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已经“能赚钱”的现金牛
这是目前最成熟的赛道,核心逻辑是“已获批+订单爆”。
前面提到的那款10月获批的新药,已经在11月开始全国铺货:
某药企的三季报显示,这款新药的预订单金额已经超过15亿元,占了公司全年营收目标的20%;
产能方面,该企业的生产线已经扩产到年产500万盒,能覆盖今年秋冬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款药已经进入了6个省份的医保临时采购目录,后续进全国医保的概率很高——医保覆盖后,销量至少能再翻一倍。
这个赛道的企业,已经从“研发阶段”进入“业绩兑现阶段”,是最稳的布局方向。
2. 广谱抗流感病毒药:能“管三年”的潜力股
这个赛道的核心是“覆盖广+长期需求”。
目前国内有一款广谱抗流感药,已经进入III期临床,它的特点是“能对付所有流感毒株”:
临床数据显示,这款药对甲型H1N1、H3N2,乙型流感,甚至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有效,是“一药多治”;
研发进度上,它的III期临床已经完成了80%的受试者入组,预计2026年就能获批;
市场空间更大:广谱药不仅能用于普通流感,还能用于流感大流行的应急储备——国家疾控局的储备目录里,这类药是“重点采购品种”,一旦获批,至少能拿到10亿元以上的储备订单。
这个赛道的企业,现在是“研发兑现前夜”,适合愿意拿长期的投资者。
3. 鼻喷型流感药:“预防+治疗”的新场景
这个赛道的核心是“场景新+需求刚”。
11月紧急获批的那款鼻喷药,是国内首款用于儿童流感预防的创新药:
它的使用场景是“接触流感患者后48小时内喷鼻”,能降低80%的感染概率;
订单数据显示,这款药上市一周,线上线下的销量已经超过100万支,其中幼儿园的团体采购占了30%;
后续拓展空间大:除了儿童,还能用于养老院、医院等聚集性场所的预防,市场规模至少能到20亿元。
这个赛道的企业,是“场景创新驱动增长”,短期销量爆发力很强。
四、冷静提醒:别把“备好麻袋”变成“接盘袋”
喊“备好麻袋”的人很多,但我得泼盆冷水——不是所有流感创新药企业都能让你赚钱,这三个坑一定要避开:
1. 避开“只蹭概念”的企业
有些企业,只是在研发管线里“写了个流感药”,连临床一期都没开始,就跟着蹭热点涨股价。
比如某药企,今年初公告“启动流感药研发”,但至今没有任何临床数据披露,股价却涨了30%——这种企业,等情绪退潮,跌得比谁都快。
怎么判断?看“临床进度”:至少进入II期临床的企业,才算是“真布局”。
2. 别追“涨上天”的情绪盘
最近有些流感创新药企业,股价一周涨了50%,但估值已经到了100倍PE——这明显是情绪炒作。
比如某企业,它的流感药还在I期临床,却因为“流感概念”被炒到了千亿市值,而它今年的营收只有5亿元——这种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3年的成长。
理性的做法是“等回调”:等股价回到和研发进度匹配的估值,再考虑布局。
3. 要看“真研发实力”,不是“蹭热点速度”
流感创新药的研发,是“硬功夫”——不是随便买个专利就能做的。
比如某药企,有10年以上的抗病毒药物研发经验,之前已经成功获批过2款抗病毒药,它的流感创新药,临床进度和数据都很扎实;而有些药企,之前是做仿制药的,突然宣布做流感创新药,成功的概率很低。
选企业,要看“历史研发兑现能力”,不是“喊口号的能力”。
总结:“备好麻袋”,但要装“对的东西”
这波流感,确实把创新药的需求推到了台前,也给了投资者一个布局的机会——但“备好麻袋”不是“闭着眼装”,而是“挑对赛道、选对企业、等对时机”。
能让麻袋装满的,是“已获批有订单”的新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广谱覆盖有储备需求”的潜力股,是“场景创新有刚需”的鼻喷药;
会让麻袋空掉的,是“蹭概念没临床”的企业,是“涨上天没业绩”的情绪盘,是“没实力喊口号”的伪创新。
最后再强调一遍:投资从来不是“跟风喊口号”,而是“看数据、看兑现、看逻辑”——别让“备好麻袋”的期待,变成“接盘被套”的遗憾。
此文不作投资建议,只是交流讨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