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妈今年刚步入60岁,原本喜欢晨练的她,近期却越发不敢换凉拖鞋出门。每当清晨穿鞋时,脚后跟的一层白色死皮总让她尴尬难安,起皮、干裂甚至偶尔有点痛。
家里人听说后,纷纷劝她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但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她的脚后跟依旧如同“老树皮”。难道只是维生素缺乏吗?还是身体悄然发出的另一个信号?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远不止营养不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脚后跟干裂真正隐秘的“幕后推手”,你真的了解了吗?
说起脚后跟干裂,很多人首先想到“是不是缺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C、E这类与皮肤有关的营养素。
诚然,这类维生素参与皮肤角化和修复,但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数据,国人膳食普遍并不严重缺乏这些基础维生素,只有极端营养障碍才会导致严重皮肤异常。
而现实生活里,更多情况下,脚后跟皮肤问题根源于生活习惯、慢性病或皮肤本身的特殊状态。皮肤的屏障功能类似家里的“大门”,而脚后跟又承担着全身大部分体重压力,角质层本来就比其他部位厚,水分容易流失。
![]()
如果经常赤脚、穿硬底鞋、走路多或洗澡水温过高,脚部皮肤的油脂保护层和水分会更加流失,产生干裂现象。
再加之中老年阶段新陈代谢减慢,皮肤修复下降,这类问题就容易频发。其实,除了维生素,有两类疾病最容易让脚部皮肤频繁“报警”,你知道吗?
![]()
想象一下:你早上醒来脚后跟干裂、下午还更严重,换再多保湿霜也于事无补。这种顽固反复多半不仅仅是外部问题。据中国皮肤医学会数据,脚后跟顽固性干裂约有27.4%的患者存在以下两种底层健康隐患:
糖尿病足。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下肢末端供血减少,皮肤营养不足。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脚部皮肤干裂的风险较普通人高出约2.1倍,部分患者还会合并脚部麻木感和易感染。一旦出现看似“普通”的干裂,背后可能已埋下健康隐患。
足癣(俗称脚气)。别以为只有脚趾缝才会发痒、脱皮,其实足跟部位感染真菌后也常表现为片状脱屑、干裂或白色角质增厚。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数据显示,足癣引发脚后跟干裂现象在中老年群体中高达51.2%,往往因症状隐匿、无明显瘙痒被忽视。长期放任可能增加皮肤继发感染和溃疡的风险。
![]()
除此以外,甲状腺功能减退、银屑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伴随脚部皮肤异常。如果伴随皮肤颜色、质地或感觉变化,或伤口久治不愈,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面对恼人的脚后跟干裂,很多朋友会不自觉地用力搓皮、涂各种护肤品,效果却不明显。权威皮肤专家建议,科学护理脚部,需从多方面入手:
保持脚部清洁和适当保湿。每天温水泡脚5-10分钟后,用柔软毛巾轻拭,避免过度搓洗。可选择含尿素5%-20%的足部专用保湿霜(如11%尿素可提升皮肤水合度约18.7%),涂抹后轻柔按摩,重点护理干裂部位。
规范穿鞋,少赤脚走硬地。平时尽量穿合脚、柔软的鞋袜,减少硬底、过紧鞋子带来的过度摩擦。久站、走路多时注意调整步态,适度休息。
警惕脚气,早治早防。如发现脚后跟频繁脱皮、局部变色或角质增厚,可摄取皮肤屑到医院化验是否真菌感染,及时规范抗真菌治疗。
监测血糖,控制慢性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或体检异常者,建议每年至少一次正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早期发现、规范治疗。
![]()
科学补充营养。膳食结构均衡,保持蛋白质、维生素A、E、C的合理摄入,不必盲目进补。每日新鲜蔬果200-300克、蛋类25-50克、粗粮30-50克为宜。有特殊需求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避免过度处理。不要试图用刀片等锐器修剪死皮,更不要用力撕拉,以免形成伤口导致感染,尤其是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