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街角的广场上,老刘像往常一样和几位老友下棋、聊天。忽然,邻居大妈神色紧张地凑过来问:“你知道吗,隔壁小区王叔叔居然被查出得了艾滋病!”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都愣住了,“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会……?”不少人顿时有点坐立不安。
其实,近年来关于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新闻并不罕见,但大部分人始终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可事实是,51岁以上人群感染艾滋的比例正逐年攀升。
![]()
为什么?背后的原因,远非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更令人担心的是,许多看似普通的举动和习惯,恰恰为这种疾病埋下了隐患。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误解,可能让你身边的风险在不知不觉间加大。
到底哪些行为容易让人“中招”?五十岁以后,为什么风险更高?是否有办法有效自我保护?别急,答案都在接下来的内容里。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尤其是上了年纪以后,觉得“没那个必要担心”。但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50岁以上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占比已超过21%,而且5年内人数增长了近1.5倍。医学专家指出,中老年群体为何成为新高发人群?
![]()
艾滋病(HIV)并非只靠性传播。还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对于年纪稍大的群体来说,错误的生活习惯和“侥幸心理”,常常让他们“钻了空子”。例如,去公共场所修脚、拔罐、采耳卫生不到位,或者因为老年丧偶交友后缺乏防护,总让自己置于不安全的境地。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原本就较弱的抵抗力更难对抗病毒入侵。加之中老年人自我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对艾滋防护知识了解有限,很容易“误踩雷区”。
专家特别提醒:“艾滋病早期基本没有特殊症状”。不少老人身体有些不适,误以为是普通小毛病,等真正出问题再去医院,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医生结合全国多地防控监测和临床数据,特别总结出51岁以后需格外警惕的3类外出风险行为,如果不加注意,艾滋病毒可能悄悄找上你。
不正规场所的美容美发、修脚、采耳。据权威检测,一些不良小店工具消毒不达标,HIV存活率可达数小时。一把未彻底消毒的修脚刀或者采耳勺,可能在划破皮肤后成为“传染通道”。部分城市疾控中心曾抽检,一家小型美发店内,理发工具上的潜在病毒DNA量可达安全线的10倍。
![]()
无保护的“新老友”接触。中老年单身后重新交友、再婚逐步增多。不少人却忽略了自我防护。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新婚/再婚中老年感染病例较10年前翻了2倍。专家提醒:“哪怕是彼此熟悉的人,健康状况仍需实事求是。”
前往不明医疗场所接受静脉注射、针灸。不少“民间诊所”消毒管理混乱,甚至重复使用针具。医学数据显示,共用针具传播风险>90%,比一般生活接触高出许多倍。很多人抱着“图便宜”“方便”的心理,结果让病毒有机可乘。
这几种常见行为,恰恰被中老年群体列为“日常”。而贯穿其中最根本的错误,就是“侥幸心理”和“省事观念”。别以为年纪大了就是“免疫”,艾滋和年龄无关,它的专挑“疏忽者”下手!
尽量选择有卫生资质的正规机构。无论是理发、采耳,还是注射治疗,一定认准具有消毒管理资质的门店和医院。观察工作人员有没有佩戴一次性手套、工具是不是拆封消毒,有疑问时勇敢提出。
![]()
保持心态开放但防护到位。无论年纪多大,重新建立社交关系、寻求感情慰藉都无可厚非。但自尊自爱、保护自己健康才是对家人和彼此负责。主动了解基本的性健康知识,发生可能有感染风险的行为时,主动使用安全措施,必要时双方一同体检。
加强艾滋病防护知识科普。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社区健康讲座、查阅卫生健康宣传册。尤其是子女,要多关心、主动提示父母相关常识。防艾教育永不过时,“知而防,防于未然”。
医生建议每年定期体检,项目中特别建议增加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早发现、早预防,才能真正把风险挡在门外。面对健康问题,最可靠的不是“谁说没事”,而是科学和自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