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提起黄仁勋,人们总会先想到那个穿黑皮衣、握AI权杖的白发大叔,以及他掌舵的、市值曾冲破5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帝国。
当众人热衷于拆解其商业战略时,这位“AI教父”却在访谈里轻描淡写地揭开谜底:他所有勇气的源头,是一位只会说闽南语的母亲,用一本字典和一张纸教他学英语的童年。
1963年出生的黄仁勋,童年在台湾与泰国辗转漂泊。父亲一次美国出差的见闻,让这个家庭下定决心送孩子赴美求学。
![]()
那是个连英语环境都没有的年代,只会说闽南语的母亲罗彩秀没犯愁,翻出一本字典就办起了“家庭英语班”。
她每天先自己对着字典啃10个单词,再歪歪扭扭写在纸上教给儿子,第二天逐字检查复习,像农民耕地般执着。
这场“不可能的教学”,没教出完美发音,却给黄仁勋刻下了一句人生咒语:“这还能有多难?”
当9岁的他带着满纸单词飞往美国,面对的是寄宿家庭的陌生、课堂的隔阂,甚至洗盘子扫厕所的生计压力,但母亲拆解困难的方式早已融入他的血液。
![]()
再大的坎,拆成10个“单词”般的小目标,总能啃下来。
1993年加州餐馆里的一顿饭,让黄仁勋和两位伙伴凑了600美元注册了英伟达。
彼时的他们,连商业计划书都不会写,却敢闯图形芯片这个红海市场。
黄仁勋后来笑称,创业难度比预想高“一百万倍”:资金链断裂、芯片研发失败、金融危机时股价暴跌95%,每一步都足以让公司关门。
![]()
但童年那本字典教他的“反脆弱”基因开始发力:不会写计划书就泡图书馆、找律师请教;研发遇阻就带着团队连续数月熬夜攻关;
2006年力推CUDA平台时,面对“GPU做通用计算是疯话”的质疑,他顶着亏损每年砸数亿美元,甚至裁员保项目,硬生生熬到2012年AlexNet用CUDA实现AI训练突破,让英伟达坐上算力王座。
这种“先干再完美”的劲头,和母亲当年查字典教英语的逻辑如出一辙。
![]()
黄仁勋的管理风格里,更是藏着家庭的影子。他每天工作14小时,节假日不休息,却没有固定办公室,喜欢在总部四处“随机巡查”;直接管理36名下属,要求每个人“处于最佳状态”,宁愿“折磨”员工突破极限,也不轻易裁员,这像极了父母当年“拼尽全力也要给孩子最好教育”的执拗。
他倡导的“一个团队”文化,让任何员工都能参加高层会议,这种平等开放,或许正是源于母亲“不懂也敢教”的朴素勇气。
![]()
黄仁勋的故事并非硅谷孤例,Telegram创始人Pavel Durov至今践行着80岁父亲的三条忠告:“以身作则、成为积极的力量、以良知为先”,父亲伏案撰写学术著作的身影,让他懂得专注的重量;DoorDash CEO Tony Xu难忘母亲连续12年每天做三份工的背影,那些在中餐馆帮母亲洗碗的日子,炼就了他抗压力的韧性。
如今的黄仁勋,站在AI浪潮的顶端,却仍常提起母亲的字典。那本翻旧的字典告诉我们:所谓传奇,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神话,而是把“不可能”拆成一个个“我能行”的坚持。
![]()
外媒报道截图
当我们羡慕英伟达的市值时,更该看见其背后的精神密码,那是母亲在纸上写下的单词,是父亲跨越重洋的期许,是原生家庭埋下的、能抵御所有风浪的“反脆弱”种子。
就像黄仁勋说的,母亲教他的从来不是英语,而是“面对未知,硬着头皮上”的底气。
这份底气,足以让任何人在自己的赛道上,笑着问一句:“这还能有多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