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全国戒毒系统先进个人、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主任石荣锦看来:心理咨询师的眼睛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戒毒人员的挣扎与蜕变,也折射出不一样的喜怒哀乐。每一种感受的背后都更凸显“救赎”二字的重量。
喜:裂痕里透出的光
石荣锦眼中的“喜”,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成就,而是藏在细微处的蜕变。就像今年3月,初见李某时,那个把自己裹在沉默里的伤感男人。石荣锦了解到李某在进戒毒所之前是一家绘画培训机构的老师,他拿出画本给李某,不断鼓励:“试试看,拿起你心爱的画笔。”在耐心等待40分钟后,李某终于说了一句:“我以前也喜欢画画。”李某开始在画纸上勾勒线条,从歪歪扭扭的圆圈,到完整的向日葵,再到偷偷画下母亲的侧脸——每次看到李某的画,他都会欣赏地说:看到你的画心里像被暖风吹过感觉。三个月后的一天,来咨询的李某主动拿着一幅画给石荣锦看,他的画中有出所后的生活。李某说话时,眼里也有了久违的光彩。那一刻,石荣锦看着李某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意义。这种“喜”,是看到一颗封闭的心慢慢打开,是见证一个人从“自我放弃”走向“主动改变”。
怒:被毒品扭曲的良知
石荣锦的眼中也有“怒”。今年5月,他了解到30多岁的戒毒人员韦某,有一个六岁的女儿跟着前妻生活。当说起孩子时,韦某不经意地笑了。而当知道前妻索要孩子抚养费时,韦某却突然变了脸色大声吼道:“别跟我提那个小丫头,跟她妈一样烦!老子就是不给她抚养费!”看着韦某因愤怒而扭曲的脸,他心里涌起一阵怒火——不是气韦某的无礼,而是气毒品让他变成了这样:明明心里还惦记着女儿,却用冷漠和暴躁伪装自己;明明知道孩子在等他,却不肯放下侥幸,正视自己的错误。看着韦某眼神里的闪躲和谎言,石荣锦的心里又气又急——愤怒的是毒品让这些人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宁愿用伤害自己的方式逃避,也不愿努力改变;更气他们明明有机会重新开始,却偏偏要往深渊里走。但这份愤怒过后,石荣锦很快冷静下来——他知道,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帮他们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让他们真正走出误区。
哀:被毒品摧毁的人生
在石荣锦眼里,最沉重的情绪是“哀”。这份悲伤,源于那些被毒品摧毁的家庭,源于那些来不及挽回的遗憾。今年8月,50多岁的刘某因吸食毒品导致多次被强戒,最近知道儿子因为故意伤人也锒铛入狱。在等待判决结果的日子,刘某忍不住在深夜偷偷流泪。“我知道我错了,我不吸毒他也许不会这样。”在咨询室里,石荣锦看着刘某颤抖的双手,心里一阵发酸。他陪着刘某坐了很久,听他讲以前的故事……那些破碎的回忆,像一把把刀子,不仅扎在刘某心里,也扎在石荣锦心里。这份“哀”,是为一个父亲的悔恨,为一个家庭的破碎,也为毒品对人性的无情吞噬。
乐:双向奔赴的救赎
在石荣锦的眼中,还有一种“乐”,是超越了个人情绪的、双向奔赴的温暖。这种快乐,来自于戒毒人员的信任,来自于他们成功回归社会后的反馈。去年5月,一个叫吕某的戒毒人员从所里出去后,在自己家的牛仔裤厂工作。他特意给石荣锦打来电话说道:“石主任,谢谢您当初陪我走过最难熬的日子,现在我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再也不用碰那些东西了。有空您来我的小厂,我给您看看我自己设计的牛仔裤。”
每次想起这些,石荣锦心里都暖暖的。这种“乐”,是知道自己的付出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是看到曾经的“迷途者”变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半个月前,他在超市购物时,遇到了以前的戒毒人员张某。张某推着购物车,身边跟着妻子和孩子,看到石荣锦,他主动走上前打招呼,还让孩子叫“叔叔好”。“石主任,我现在在工地当电工,工资稳定,家里也挺好的。”张某说话时,眼里满是幸福。石荣锦看着他们一家人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快乐——这份快乐,是见证一个家庭的重建,是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意义。
在石荣锦的眼中,喜怒哀乐从未停歇。这些情绪,不是负担,而是职业道路上的“养分”——喜让他坚定信念,怒让他保持清醒,哀让他更懂共情,乐让他充满力量。戒毒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专业去陪伴,帮那些被毒品困住的人,一点点找回属于自己的光明。(潘培林、廖洁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