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肺炎住院的头号病原体,但通过科学防控,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眼下正值季节交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也随之进入活跃期。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信息,我国RSV流行季主要集中在秋冬至次年春季,通常为10月至次年3月,流行高峰多为11月至次年1月。
中疾控近日梳理了RSV识别与防控的核心知识,帮助公众科学应对RSV流行季。
识别症状:类似感冒但需警惕重症
RSV感染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多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喉咙痛,可能伴有发热、声音嘶哑等。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4天,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自愈。
与普通感冒不同,RSV感染可能迅速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肺炎、支气管炎等重症。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老人需重点防护
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RSV,并且可能发生反复感染。
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65岁以上老人,特别是合并慢性基础病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
RSV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也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头号元凶。
流行特点:南北略有差异
RSV在我国全年均有发生,但活跃期集中在秋冬至次年春季。
一般来说,南方和北方的流行高峰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流行高峰多为11月至次年1月。
受到其他传染病暴发的影响,RSV的流行高峰可能出现短期变化。
就医时机: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多数RSV感染患者预后良好,但特定情况下需立即就医。
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或困难、喘息不止,以及拒食(婴幼儿)、精神差或意识模糊等病情加重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需立即前往医院呼吸科或儿科就诊。
医生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并及时提供适当的医疗干预。
预防措施:科学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全球尚无广泛使用的RSV疫苗。
目前主要以针对性预防措施为主:
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扩散;
开窗通风能快速置换室内污浊空气,减少病毒滋生。
同时,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点是病毒传播的“隐形载体”,应经常清洁消毒。
开窗通风能快速置换室内污浊空气,减少病毒滋生;门把手、手机作为高频接触点,是病毒传播的“隐形载体”,做好这2点消毒,搭配口罩防护,能让防护等级翻倍。
科学认识、早期识别、及时预防,让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侵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