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博荟广场ONE EAST的xhs账号,才发现项目今年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虽然我后知后觉了,但觉得还是值得一个单篇分享。
最终呈现是如标题所述,项目将活动主KV“外包”给了小朋友进行创作。当然,这事不可能这么简单直白,甚至有些无心插柳,让我觉得倒是成为了一则难得的有趣案例。
具体怎么发生的呢?
今年夏季,项目在xhs、商场社群等各种平台,发起了一则征集,希望有兴趣的小朋友们进行夏日主题创作,把心目中夏天的模样,例如阳光、沙滩等,通过画作表达出来,优秀作品会在商场内进行展示,小画家们也有机会获得商场送出的小福利。
在我看来这本是一则更类似“策展”性质的社群互动活动,以强化与项目的核心用户——家庭消费者们的情感联结,这其实还挺常见的。
收到的作品不少,项目也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对外进行了公布和展示,如果到这里最后把作品打印出来办个小展就结束了,那显然不会成为我的关注点。
![]()
具有戏剧效果的是,项目在得到授权后对优胜者的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将画作元素进行了重新解构,最后索性形成了项目夏季活动的主KV,呈现在了更多官方活动的宣传点位。
比如做成海报
![]()
比如用于玻璃贴
![]()
甚至做成了动画,呈现于大屏。
![]()
有了这一回“合作”后,估计感觉这事能整,于是在今年秋季主题活动期间,博荟广场如法炮制,完成了第二则作品集。
![]()
在我看来,故事单纯又不失波澜,重要的是在行业运营层间,却也能映射出不少看点。
1、商业项目与策展机构或者直接与小朋友联动办展的案例,我见过不少,其中最为典型的,可能要属类似自闭症儿童的作品展,既能彰显社会责任,又让主打亲子家庭定位的商业项目感到自洽。
此前我分享过浦东嘉里城与幼儿园师生共创的可持续理念垃圾桶。
![]()
浦东嘉里城把商场垃圾桶卷出了新高度
也写过LaLaport上海金桥与高校深度合作,打造LaLaCampus品牌等案例。
![]()
推出LaLaCampus品牌|聊一聊LaLaport上海金桥为什么要重注高校合作运营
但直接用小朋友的作品打造为项目自身官方活动的主KV,这我倒还是第一次遇见。
而且虽然他们形式类似,但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博荟广场与上述项目有个重要的核心差异,即前者是项目增加原始内容丰富度的附加值,例如浦东嘉里城,与小朋友合作当然彰显出项目在运营层面的超级巧思,但退一步讲,如果这件事不做,并不会影响垃圾桶本身的功效。
博荟广场则有所不同,因为这次无心插柳的合作,本质上是一次机会成本的转化,小朋友的创作成为了主KV本身,这就好比浦东嘉里城把小朋友的作品变成了垃圾桶本桶,而不仅仅作为“橱窗”展示。相对而言,博荟广场最终给到优胜作品的展示空间和舞台更大。
这一呈现逻辑,更类似百联ZX创趣场外墙大屏每天都在滚动播放粉丝作品的UGC式合作。
![]()
商业街上巨屏越来越多是好事,也值得更好的内容
2、第1点中所提到的几个商业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以周边家庭社区为核心客群之一进行运营打磨。
如果你长期关注我这个号,可能依稀记得,我曾写过一篇转型不易 | 聚焦品质家庭消费近一年的博荟广场,踩准了每一步。两年来,在这个令人不快的大环境下,这依旧是我觉得上海市场艰难转型最成功的案例,非常不易。
转型后进一步持续践行,也让这次与小朋友(本质上是家庭,因为活动信息肯定是家长传达给孩子们的)共创有了底层的逻辑依据。
它可以点到为止,也可以成为项目的保留节目,取决于参与方的热情以及商场方对于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例如让更多作品呈现出来,让更多的核心家庭客参与进来,或在未来与周边的学校合作等。
3、其实我在写这篇内容前,有个大疑问——这算不算白嫖?难道是项目方削减预算的另类手法?
我带着问题去向项目方朋友“挑战”了一下,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也因此被解惑。
首先这原本只是一次常规的“征集——展出——回馈”型互动活动,参与活动胜出的孩子们也会得到相应的福利。
之后成为主KV,并不是项目方做了甩手掌柜,设计方原本该做的事全都要做,只不过改变了一种设计方式,从原创变成了在优胜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创,成本一点没减少,该有的都有。
![]()
因此,之所以会打造这则案例,更多还是因为项目方期望能让这次活动有更多情感层面的联结——参与进活动的家庭大多是项目常客,是社区成员,是有感情基础的,项目方也期望用更好的展现方式,来回馈参与者们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就我个人期望而言,我一直希望各个商业项目都有独属于自己特色的“保留节目”,比如我今年撰写的成功举办一场市民高参与度活动的几个要素一文,正是期望瑞虹新天地能够将这个活动办成保留节目。
![]()
对于博荟广场的期待同样如此,这个项目2023年开启家庭亲子定位的转型,到目前满打满算也就两年左右,各种运营层面的深度整合还在摸索中,这两年的工作重点,依旧是通过商户调整,进一步营造出适合高粘性核心客群的氛围,并提供合适的内容,你也许想象不到,这个项目几乎是满铺状态,可谓且行且珍惜。
与正在不断优化的业态布局有所不同,运营企划层面的小巧思,是有望成为保留节目的。而我的期望在上文中已多少有所提及,即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体系化,让更多作品能够以更“隆重”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吸引到更多参与者,最终是为了双方的情感纽带更稳固。
设计KV只是形式之一,不是标准答案。但这显然给这个越来越卷、但也似乎也越来越无趣的行业,带来了一种少有又难得清新的新鲜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