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 侯兴川 刘 凌
珠海情侣路的滨海步道上,清新海风与运动活力扑面而来,令人印象深刻。
正是这条蜿蜒28公里的“城市项链”,刚刚见证了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的成功举办——11月8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们骑过跨越珠港澳三地的231.8公里超长赛道,全程无需停顿通关。这样的“无感通关”背后,是北斗定位、射频识别等尖端技术,还有“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监管模式。体育赛事的创新,折射出大湾区规则与机制衔接的突破性进展。
从这条滨海长廊向外延伸,创新的脉动在珠海的各个角落蓬勃生长。
在桂山岛,无人机观光业务让游客得以从空中视角领略万山群岛星罗棋布的美景;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和升级版的“格盛1号”,开创了“海洋养殖+观光”新模式;珠海AI文旅大模型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和实时服务,开启智慧旅游新体验。这些创新举措收获了市场的积极回应: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港珠澳大桥和横琴口岸的客流数据持续高位运行,珠海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显著增长。
创新深入城市文化肌理。北山村的老建筑在“艺术引领、有机更新”理念下获得新生,澳门青年创办的文创品牌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着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前来创业。这些历史空间活化利用的实践,为城市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源远流长。从“科技重奖”开全国先河,到培育出格力电器等全球知名企业,再到传统渔业城市向“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蜕变,珠海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实施,珠海与港澳的创新合作日趋紧密。横琴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让两地居民真切感受到“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正向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深化,展现出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面向未来,珠海正以更大魄力推进创新实践。蓝色海洋领域,总投资超千亿元的“海上新基建”项目稳步推进;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高效运输网络正逐渐覆盖整个大湾区;城市品牌建设方面,“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的定位持续强化,高能级赛事和会展活动引进,对全球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眼下,亚洲通用航空展即将在珠海举办。展会将推出VR互动体验飞行、无人机空中足球赛等数字化、智能化观展项目,进一步巩固珠海在国际专业会展领域的创新优势。28年来,珠海航展利用5G、VR/AR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观展体验,使全球观众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实时观看飞行表演并参与互动,航展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一场赛事的通关创新,到一条赛道的文旅融合,再到一个展会的全球链接,“创新”正是珠海发展的主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涌现。它们共同构筑起珠海面向世界的自信与底气,在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珠海以其独特的创新活力,务实的探索精神,为世界提供着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样本。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下,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期间,华媒代表们探讨的也不仅是传统议题,而是直播电商、游戏出海、短剧发行等新兴传播形态如何重塑城市形象,通过创新叙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