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歌
陈桥驿,位于河南封丘东南的千年古驿,南濒黄河,与八朝古都开封隔水相望。
此地古名板桥,晋时已成村落。传说村中旧桥年久倾颓,一位陈姓乡绅慷慨捐资重修,"陈桥"之名遂代代相传。
至北宋,东京开封专设"陈桥门",自此门北上经陈桥驿,成为宋辽使节往来的要道,更是中原连接燕赵的咽喉。
王安石在诗中描绘:"走马黄昏渡河水,夜争归路春风里。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杨柳初回陌上尘,烟脂洗出杏花匀。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诗中的"陈桥市"已是商铺林立、市声鼎沸,完全融入了帝都汴京的繁华图景。
![]()
然而真正让陈桥驿铭刻青史的,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三那个黎明。
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命北上御敌,大军夜宿于此。史料记载,当夜驿馆内外人影绰绰,将士们聚而不散。翌日拂晓,众将突入赵匡胤寝帐,将一领黄袍披在他身披铠甲之上,"万岁"之声震彻晨空。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陈桥兵变"。
驿馆东侧的古槐树上,至今仍留着传说系过战马的缰痕。
那株千年古槐虬枝盘错,仿佛还在诉说那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清晨。赵匡胤在此兵不血刃地完成政权更迭,开启了大宋三百年的文治盛世。
陈桥村口屹立着一座石牌坊,青石雕琢的梁柱上,祥云瑞兽栩栩如生。
最引人注目的是顶端两条腾云驾雾的蟠龙,龙须飞扬,鳞甲分明。
穿过牌坊,是仿宋式山门,朱漆大门上悬着"陈桥驿"金字匾额,两侧楹联墨迹苍劲:"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
步入驿馆,三进院落次第展开。青砖铺就的甬道两旁,古柏参天,将时光揉碎成斑驳的光影。
正殿飞檐斗拱,鸱吻肃立,与东西配殿形成严谨的格局。殿内陈列着与"陈桥兵变"相关的珍贵遗存。
馆内最令人驻足的是那座汉白玉照壁。壁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定格了历史瞬间:赵匡胤端坐帅椅,众将跪拜,那袭黄袍正要披上肩头。人物的眉宇间藏着惊诧与决绝,衣袂的褶皱里仿佛还裹着黎明的寒气。绕过照壁,两块石碑嵌于青砖墙内。左侧"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碑文字遒劲,右侧"繋马槐"碑则见证着另一个传奇。
院中那株千年古槐最是动人。
主干虽已枯槁,皴裂的树皮却如青铜铠甲,虬枝指向苍穹。树下,一匹石雕战马扬蹄欲飞,缰绳将断未断,仿佛下一秒就要驰骋沙场。
![]()
传说赵匡胤正是在此系马,古槐见证了黄袍加身的历史瞬间。
古槐后方的显烈观巍然矗立,单檐歇山九脊殿气势恢宏。
大殿内,宋太祖赵匡胤塑像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大观元年下诏在此建观,赐名"显烈",以彰太祖开国之功。
陈桥兵变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
赵匡胤,赵普等人,汲取200余年间战乱不息的沉痛教训,认识到兴王易姓的关键是人心向背,因此,坚决摒弃了唐末五代以来,旧军阀诱哄士兵,以抢掠杀掳为条件的夺权活动,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
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三百年辉煌的大宋时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