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动未来—中非高层医疗健康合作论坛”现场/活动方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中非合作论坛,中非正在共同努力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破解全球发展不平衡注入持续动力。然而,非洲部分地区依然面临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如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短缺、专业医护人员不足等问题,既制约当地民生改善,也成为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中非医疗公益合作正在从传统的单向援助升级为跨越技术、人才与社区的多元共益。
近日,“链动未来—中非高层医疗健康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非的公益组织代表、志愿者、科研机构专家、一线医疗从业者等齐聚一堂,围绕“公益如何推动政策创新”“公益如何促进企业向善”等话题展开讨论,探索中非医疗公益从“短期帮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参与此次活动的部分爱心企业还为尼日利亚基层医疗中心捐赠了价值近1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
中国公益力量的落地实践
据了解,中国医疗领域公益力量在非洲的落地实践已形成多维突破。
在科研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王奇慧介绍,团队聚焦非洲医疗痛点,研发了兼具治疗性抗体和检测功能的蛋白亚单位疫苗,该疫苗无需冷链、安全性高,对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中低收入国家的用户友好,完美适配非洲基层卫生条件。该项疫苗技术出海后,不仅在乌兹别克斯坦落地建厂,实现66%国民接种覆盖,更延伸至猴痘疫苗等其他病毒抗体的研发,同时,研究所还联合非洲多国建立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在盖茨基金会支持下开展四届全球疫苗培训,为当地筑牢传染病防控技术防线。
在医疗服务落地过程中,中国志愿医生是连接公益资源与需求的关键纽带。来自民间组织“中国志愿医生”的8000余名医护人员中,大量志愿者长期深耕非洲医疗一线。
“今年8月,我去埃塞俄比亚做了半个月的志愿医生,大概做了300台手术,期间仅有一天是休息日。此外,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的志愿者还自费携带医疗器械,缓解了当地医疗器械缺口难题,并带动了国产医疗器械、麻醉机等设备落地。”中国志愿医生代表舒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志愿医生对于非洲本土而言,是衔接患者、本土机构与公益资源的“桥梁”,助力当地医疗服务形成高质量闭环。
这些实践也推动着公益人对公益本质的深度思考。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副教授丁金锋结合自身在非洲的公益经验指出,公益绝非简单的单向给予,而是用有限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协同过程。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科研院所,若本着做公益的心态去做,最后获得的不只是短期利益,还能促进自身发展与成长。
“我们面临的卫生挑战是共同的,公共的利益不仅仅是非洲的利益,也包括中国的利益,只有共同维护好非洲医疗卫生健康的发展,才能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维护好。”丁金锋表示,在非洲做医疗公益项目的经验,可以反哺中国乡村地区医疗公益项目,推动医疗更好发展,实现共赢。
这份对中非医疗公益的深度共识与实践成效,也得到了非洲官方医疗部门的高度认可与回应。尼日利亚联邦卫生部部长穆罕默德・阿里・帕特在论坛致辞中,特意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几十年来在多个领域对非洲的长期支持。于非洲而言,在过去的全球卫生合作中,各国为减少孕产妇、儿童疾病和死亡控制,艾滋病毒、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扩大免疫,接近消灭脊髓灰质炎,改善初级卫生保健和医院系统方面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此,我要感谢中国的大力支持,帮助很多的非洲国家取得了上述的进步。”
与此同时,穆罕默德・阿里・帕特也直言非洲医疗面临的现实困境:“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非洲仍有一半人口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基本医疗保健。地方病、不断上升的抗微生物耐药性、新出现及再发的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问题,带来了诸多重大挑战。”
而这些宏观层面的医疗困境,正直接转化为非洲医疗公益实践中的具体难题,使其在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实际障碍。
非洲医疗公益的挑战与转型
尽管中国公益力量在非洲已取得诸多成效,且不少国际公益力量持续援助非洲,但非洲医疗公益仍存在不少待解难题。
从非洲部分地区来看,基层医疗系统基础薄弱,关键医疗设备长期短缺,且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仅依靠国际志愿医生等外部公益力量支持,难以促进本土医疗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Chigari基金会主席尼瑟·乌马尔指出,部分国际公益项目是一把“双刃剑”,虽能短期填补当地医疗资源空白,对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削弱政府主导性,使得当地医疗系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一旦外部援助力量退出,医疗卫生系统容易陷入停滞状态。
而在公益项目反馈与问责机制方面,短板同样突出。尼瑟·乌马尔认为大多数国际慈善机构参与非洲医疗公益时,缺乏清晰的问责框架,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对其直接服务的受益人承担反馈责任,项目的核心优先事项由受益地区以外的因素决定,而非由实际受益的非洲社区自主决定,这有可能导致公益行动与当地真实需求间出现脱节。
在他看来,破解这些关键挑战在于转变公益模式,需要由“外部输血”转向“本土造血”。慈善组织不应该无限期地直接资助服务,而是需要帮助政府加强能力建设,从一开始就让当地社区,公民和政府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以确保项目适合本土情况,让当地民众真正成为项目的“主人翁”,而非被动的受益方。
谈及中非医疗公益,长期扎根于非洲医疗公益领域的爱非科医疗创始人刘玲深有感触地表示:“我一直相信,在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合作中,公益应该先行——因为公益是最能表达中国价值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最能体现大国担当的力量。”
但她进一步强调,这种公益不是施舍、不是短期捐赠,而是一种真正的共创共建。“正如尼瑟·乌马尔博士所说,只有让当地政府、社区、青年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让价值在互动中生成,合作才可能扎根、持续。我希望未来的中非合作不仅是商业落地,更是一种价值共建,让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文明叙事在公益的土壤里扎根,在非洲的土地上生长。”刘玲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中非医疗公益的探索,从来不是单向的“援助”,而是跨越国界的多元“共益”。从蛋白亚单位疫苗的技术落地,到志愿医生搭建的资源纽带,每一步实践都在证明:唯有扎根本土、双向赋能,才能让公益的价值跨越山海,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共同利益。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