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理解不了,共情不了。
<・)))><<
看不见,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视而不见,而是在心理层面的认知盲区。这种盲区已经超出了代沟的范围。
母亲被过往的痛苦蒙蔽双眼,很难看见眼前的女儿。
因为她对外界的感知会被创伤扭曲,注意力只能聚焦在自我保护上,害怕自己再次被伤害,只能永远困在自己固有的反应机制中。
女儿的真实需求,真实情感,独有特质,会被这套机制过滤和曲解,最终变成母亲创伤的投射和延续。
![]()
<・)))><<
创伤把母亲困在过去,当创伤产生时她的人格就停止成长了,更别说成熟。女儿出生后,自然也成了创伤的替身。
母亲会把当年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所承受过的委屈,通通投射到女儿身上。
这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母亲会用自己当年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女儿,二是母亲会拼命地通过控制女儿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女儿成为承载自己创伤情绪的容器。
女儿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值得被看见和理解的个体。
<・)))><<
创伤还会让母亲陷入自我保护,女儿的需求则被误读为一种威胁。
长期处于防御状态的母亲,会认为女儿对被关注、被理解、被肯定的渴望,是不懂事、是给人添麻烦,甚至是挑战自己的权威。
因为在创伤模式下,母亲极力维持自己的身心平衡,没有多余的精力用来回应女儿的需求。她会下意识地去拒绝、指责、推开女儿,从而守护自己脆弱的心理防线。
为你好的期待也是在这种境况下产生的。母亲会用极端的方式要求女儿变强、变懂事,实质上是母亲将自我保护的焦虑转移到了女儿身上,希望女儿能弥补自己的遗憾,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辙。
<・)))><<
更进一步,创伤模式会扭曲母亲的认知逻辑。
未被疗愈的创伤会让母亲形成一套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这种认知会让她随意解读女儿的行为,而且是错误的解读。
女儿独立,她觉得是叛逆,女儿坚持,她认为是固执,女儿脆弱,她解读为没用。母亲看不到女儿独立背后勇气,坚持背后的信念,脆弱背后的渴望,只能看到那些可能触发自己创伤的危险信号。
也因此母亲对女儿的评价会极度不稳定。当女儿听话时,满足她的期待时,她会给予短暂的肯定。可当女儿试图摆脱她的控制,她会应激性地瞬间翻脸,导致女儿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做都难以被母亲接纳和理解。
![]()
<・)))><<
创伤模式下的母亲还会吞噬女儿的自我,这是情感共生带来的后果。
母亲把自己的情绪包袱丢给女儿,向女儿倾诉烦恼和痛苦,抱怨自己的不幸,却很少关心女儿的情绪承受能力。
母亲依赖女儿填补自己的情感空缺,女儿被迫承担起治愈母亲的责任,例如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努力扮演懂事的小大人,小心翼翼地照顾母亲的情绪,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
<・)))><<
如果你正好是不被母亲看见的女儿,请先看见母亲的创伤,再疗愈自己的创伤,切断创伤的代际传递。
看见你的女儿,看见他人,看见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