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恋禾谷》 ![]()
玉珍 著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11
“我的一生仿佛都被春天反复装订,第一页是啼哭,末章是叹息,中间是起毛的章节,是我和老大一同走过的三十五年。我们在一场春风中偶然相遇,又失散在另一场春风里。”
《我恋禾谷》是作者玉珍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她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退休后、七十岁时开始写作。这本书汇集了她根据自身与身边人经历创作的十个故事,呈现北方乡村生活的细节与代际变迁。
玉珍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作者。她曾在中小学任教,也做过基层公务员。丈夫去世后,她开始在小红书上记录生活,逐渐形成了以乡土、家庭与时间为核心的书写。她的文字语言直接、叙述节奏缓慢,少有文学技巧,却保留了个人经验的粗粝质感。
书中的十篇作品以个体生命为线索,贯穿家庭、劳作、离散与衰老等主题。一次争吵、一场葬礼、一次沉默的对视。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个普通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情感结构,也折射出当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心理距离。
《我恋禾谷》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部分源于它的“素人作者”身份,但其价值更在于它展示了另一种写作路径,个人经验如何在公共叙事中被重新听见。与杨本芬《秋园》等作品相似,它通过私人记忆补充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生活样貌。记录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与失去、孤独和年代的更替保持联系。
《似爱而非》 ![]()
[美] 麦莉·梅洛 著 李思璟 译
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11
“在我的故事里,‘似爱而非’这个短语是指对某人的迷恋。但这个短语其实也源自济慈的诗歌《夜莺颂》中的一句(and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所以,这个短语同时包含了性与死亡的含义,我觉得这很适合作为这部小说集的书名。”
在欲望与意外之间,每个人都在试图靠近“爱”,却未必能抵达。
《似爱而非》是美国作家麦莉·梅洛的短篇小说集,也是她的成名之作。全书收录十四个故事,围绕家庭、婚姻、亲密关系与命运的偶然展开。故事的背景多在美国西部:辽阔、沉默、带着某种冷峻的质地,人们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缓慢而无声地被情感牵引或撕裂。
梅洛的写作方式简洁克制,她关注情感内部的缝隙:人与人之间“似爱而非”的状态,既有依恋,也有误解。她笔下的角色往往生活在模糊地带:一个寡妇在丈夫去世后与旧友纠缠不清,一名牧场女孩渴望逃离却被命运牵回原地,一位母亲和孩子的生活因一匹小马的诞生而被改变。那些关系并不壮阔,却异常真实。
麦莉·梅洛生于1972年,来自美国蒙大拿州,曾获美国笔会马拉默德奖、古根海姆奖等。她的写作主题常与个人道德判断、日常伦理和地方性经验相关。
《圆的变形》 ![]()
[比利时] 乔治·普莱 著 钟牧辰 吕肖璇 闫瑾 译
新行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11
在西方思想史中,“圆”是一个被反复描绘与解释的形象。它既是宇宙的模型、完美的象征,也是一种隐喻,关于中心、边界、秩序与自我。《圆的变形》是比利时学者乔治·普莱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圆”这一图像为线索,重访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与哲学传统,勾勒出人类从“神的圆”到“人的圆”的思想变形过程。
普莱是“日内瓦学派”的核心成员,以研究意识中的文学形象著称。本书可视为他“人类时间研究”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卢梭、巴尔扎克、帕斯卡尔、爱伦·坡、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考察他们如何在各自的写作中赋予“圆”不同的意义:对卢梭而言,圆是自我向世界的扩张;对帕斯卡尔而言,它揭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而对坡与波德莱尔来说,圆形象征着意识的循环与困境,人永远被自己的感知所包围。
《圆的变形》不只是一部关于形象的研究,也是一部精神史。普莱追踪“圆”这一符号如何从托勒密的宇宙观、经院哲学的神学象征,一步步转向现代主体的心理结构。当“上帝的圆心”逐渐消失,人类开始在自身内部寻找秩序:圆不再代表世界的完整,而代表意识的封闭与反思。
《论专政》 ![]()
[德] 卡尔·施米特 著 史敏岳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9
当法律失效时,谁来做最后的决定?
在20世纪的政治思想史中,卡尔·施米特始终是一位难以回避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争议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触及现代政治的多个关键问题:国家如何在紧急状态中维持自身?宪政民主是否能承受极端情境?他在纳粹政权时期的合作经历,也让他的思想始终带着复杂性。
写于1921年的《论专政》,是他最早系统阐述“例外状态”与“主权决断”概念的著作,回溯了从16世纪王权国家到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演变。施米特区分了两种“专政”:一种是为了恢复秩序的“委托专政”,另一种则是在危机中重新制定规则的“主权专政”。在他看来,现代国家的核心,不在于日常的行政运作,而在于例外情境下的决断,当法律无法再维持秩序时,是谁有权宣布例外、暂停规则、重新定义合法性。
有批评者认为,施米特把政治核心从程序移向“个人的政治判断”,容易滑向威权合法化:任何掌握国家机器的力量,都可能以“危机”为名,绕开既有制度。这在后来的历史中,被很多人视为为纳粹的权力扩张提供了概念性路径。
然而,回避施米特并不能解决当代政治的困境。从反恐到公共卫生危机,从紧急状态立法到行政权扩张,现代国家不断在例外与常态之间摇摆,《论专政》对危机治理的追问或许能指向现实:制度如何面对它无法预设的情境?法律之外是否存在一个决定秩序归属的黑箱?
此次中译本由史敏岳翻译,并收录刘小枫的长篇导读〈魏玛共和的生死存亡与例外状态〉。
《比特本位》 ![]()
周洛华 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5-9
当货币不再由国家定义,我们还相信什么?
《比特本位》是一部试图重新解释“钱”的书。作者周洛华既是经济学者,也是一位观察者,他从金融学、哲学到人类学,追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在央行发行货币的时代,比特币这样的“去中心化货币”会出现?
书中借用了人类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由首领主导的部落中,总会诞生新的去中心化群体。周洛华据此提出,货币的演变,其实反映的是人类在权力与信任之间的博弈。货币不仅是交易工具,更是一种“集体共识”,一种我们共同相信的秩序。
从《管子》的经济思想到罗马帝国的金融实验,从金本位到数字货币,从“石币岛”的流通逻辑到币圈玩家的现实生活。比特币不仅是投机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灵魂的风景:赫尔佐格回忆录》 ![]()
[德] 沃纳·赫尔佐格 著 沈巍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5-10
八十岁的沃纳·赫尔佐格终于写下了自己的故事。这位在影史上以疯狂著称的导演,以直接、冷峻的笔法,回看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与生存。
赫尔佐格生于战后德国的废墟,成长于乡村。十五岁决定成为导演,二十六岁拍出首部长片获柏林银熊奖,从此踏上一条孤独而持续的创作之路。吃皮鞋、跳仙人掌丛、催眠演员,在冰雪中从慕尼黑徒步前往巴黎;曾在秘鲁险些被游击队斩首,在喀麦隆被关进监狱,在中非患上传染病。对他而言,影像不是表达,是一种在混乱世界中维系秩序的方式。
《灵魂的风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它以片段、意识流的方式展开,时间线反复回旋,像他的电影一样游走在真实与幻觉之间。赫尔佐格在书中不断追问“真实”的边界,也重新审视自己所信奉的影像伦理:面对世界的荒诞与残酷,一个创作者能否仍然保持对“狂喜真实”的信念。文字中的赫尔佐格,与电影中的他并无二致。他叙述母亲在饥饿中维持尊严的场景,也写自己如何厌恶心理分析、拒绝解释;在极端环境中拍摄时的执念,与他反复提及的孤独,共同构成了一种反常规的存在姿态,“靠近毁灭来理解生命”的冲动。
这本书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注脚,从战后废墟到数字化影像,从浪漫主义的余烬到算法时代的秩序,赫尔佐格始终以一种边缘的方式存在。
《明天开始做出版》 ![]()
[日] 岛田润一郎 著 唐诗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11
在日本出版界,岛田润一郎几乎是一个“异类”。他没有名校光环,也不是资深编辑出身。三十多岁那年,表哥去世、梦想破灭、工作全无,他用借来的钱成立了名为“夏叶社”的出版社,只有他一个人。写信邀约作者,拜访书店推销,独自挑选封面布料……从注册资金到设计细节,全部亲力亲为。十几年后,夏叶社出版了四十余种图书,成为日本独立出版的标志性存在。
《明天开始做出版》是岛田润一郎的自传随笔,也是他写给所有“想重新开始的人”的温柔信件。书中没有宏大的成功学叙事,只有一个普通人试图靠近书、靠近他人的过程,那些失败的求职信、深夜的编辑焦虑、与作者在居酒屋相遇的瞬间。他没有天赋,也没有资源,却用一本本纸书,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在他看来,做书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留住人与人之间温度的方式。正如他所说:“抱着重活一次的觉悟,全力以赴地去做些什么。”
这本书也为爱书人揭开了出版业的另一面——从策划到印刷、从装帧到发行。它提醒我们,阅读与出版并非被算法和销量驱动的工业链,而是一种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岛田润一郎1976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毕业于日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科。曾梦想成为小说家,一边打零工一边写小说,最后放弃。2009年9月在东京吉祥寺创办“一人出版社”夏叶社,从策划出版到宣传发行都亲力亲为,经营至今十余年,出版图书四十余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