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如果你在上海古北办事,可能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想买瓶水,收银员抬头就问用日语问“你好”,货架上的纳豆、味噌全是日文包装,公告栏里连停水通知都印着中日双语。
若不是窗外飘着的五星红旗,真会恍惚以为置身东京新宿,这种“身在中国却满是日式风情”的场景,在古北、虹桥一带早已不是新鲜事。
![]()
日本人为何喜爱来日本
有数据显示,长期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至少约有3.98万人,这些日本人主要集中在古北、虹桥和金桥三大区域,其中古北片区的日本人占该区域外籍居民的42%,堪称“浓缩版小东京”。
这个数字打破了此前“上海有30万日本人定居”的谣言,要知道上海全市常住外籍人员加港澳台居民总共才16万余人。
日本外务省的统计也印证了这一数据,且男女比例基本维持1:1,所谓“年轻女性居多”纯属无稽之谈。
![]()
日本人扎堆上海,首先离不开“通勤级”的交通便利,从东京羽田机场飞上海浦东,每天有十几班直飞航班,不到三小时就能落地,旺季往返机票也才2000元左右。
这比东京飞大阪还便宜,比去北海道更快,不少日企高管干脆过起“双城生活”,周一飞上海上班,周五回东京陪家人,通勤效率比国内跨城上班还高。
城市气质的契合度更是关键,上海地铁里的安静有序、排队时的自觉礼让,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高度契合。
![]()
曾有一位日本妈妈带孩子,孩子吃面包时她全程举着垃圾袋接碎屑,下车时还向让座乘客鞠躬致谢,周围上海市民的反应十分自然,这种对公共秩序的共同坚守,让文化冲击降到了最低。
饮食上也有天然优势,上海本帮菜的甜口与日料的鲜味追求不谋而合,红烧肉的酱甜、糖醋小排的酸甜,都让日本人快速适应了本地口味。
![]()
上海还为日本人打造了“无需妥协”的生活圈,古北3公里范围内聚集着67家日式餐厅,从人均30元的拉面店到1500元的怀石料理应有尽有,密度甚至超过东京新宿部分街区。
这里的超市专设“日本直运区”,从酱油到泡面全是东京空运而来,物业配备24小时日语专员,社区医院有专职翻译,连药房都贴着“日本語対応可能”的标识。
金桥一所民办幼儿园开设的日语班,即便学费比普通班高40%仍报名爆满,不少中国家长也趋之若鹜。
![]()
文化渐渐浸透
这种便利背后,是日资企业的深度布局,据数据调查,该区已吸引上千余家日资企业入驻,占全区外资企业总数的20%,涵盖制造、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接待日本入境游客14.2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总数的8.1%,旺盛的需求直接催生了4000多家日料店,让上海成为全球日料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日料专委会执行理事长曾回忆,古羊路第一家日料店“喜都乃”1990年代开业后,日式餐饮才真正从酒店走向街头,成为城市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
但舒适的“日式孤岛”,也带来了隐形的隔阂,在金桥居住七年的日本主妇美穗,中文只会“你好”“谢谢”,买菜去日资超市,带娃上日本人学校,看病找日系诊所,生活半径从未超出日语社群。
她坦言说自己就像隔着玻璃看上海,知道很热闹,却走不进去,而这种“便利陷阱”在第二代身上更明显。
不少在上海出生的日本孩子,说着流利普通话、吃着本帮菜,却因圈子封闭对中国缺乏深层认知,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
本地居民的感受也很复杂,古北居民李阿姨说:“樱花节挺热闹,日本邻居也客气,但看着弄堂里的生煎铺换成居酒屋,总觉得少了点老上海味道。”
更现实的是房租压力,当地中介透露,标注“适合日本租客”的房源,租金普遍比市场价高20%-30%,不少年轻上海人被迫搬离。
教育资源的分配争议也时有发生,公立学校增设日语课程的做法,曾引发“资源倾斜”的讨论。
![]()
必须坚守原则底线
历史记忆则让这种情感更复杂,4月古北樱花节上,部分中国年轻人穿和服拍照的视频引发热议,有网友直言:“不是反对穿和服,只是看到这一幕,会想起爷爷奶奶讲的抗战故事。”
这种敏感并非小题大做,毕竟经历过战乱的老人仍在世,历史伤痕需要时间慢慢抚平。
而且当前日本极端右翼势力抬头,频频在台海问题上发表“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危险言论,这种政治层面的挑衅与民间交流的温情形成强烈反差。
![]()
与此同时部分在华日本社群的封闭性,也给文化认知的错位留下了空间,一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片面解读中,而我们对部分在华人员的背景核查、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导向引导,也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包容不代表无底线纵容,开放更不意味着放弃警惕,尤其是在涉及历史认知、领土主权等核心问题上,必须坚守原则底线,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当下交流的保护。
但换个角度看,双向融合的种子也在发芽,樱花节上日本茶道老师现场演示时,上海阿姨们围着请教,日式居酒屋里,本地年轻人学着用清酒配生腌。
![]()
中日家长组成的“亲子读书会”,每周都会交流育儿经验,这些细节证明文化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入侵”,而是相互渗透的过程。
上海的国际化,本就是在这种碰撞中成长的,从19世纪开埠时的多国租界,到如今的外籍聚居区,这座城市始终在“开放”与“本土”间寻找平衡。
上海市政府近年来也在推动更深度的融合,比如要求涉外社区服务中心增加中文培训课程,鼓励日资企业参与本地公益活动,让日本人从“过客”真正成为“居民”。
![]()
这种融合更需要建立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比如加强对长期外籍人员的背景筛查,在涉外文化活动中强化历史观引导,避免出现文化传播中的认知偏差。
就像新天地国际社区通过公益项目培育涉外社群的做法,既促进交流又筑牢共识,这种治理模式值得借鉴,警惕性不是封闭的理由,而是让交流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保障。
其实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要不要接纳日本人”,而是“如何接纳”,4万日本人选择定居上海,既是因为这里的机遇与便利,也证明了中国城市的包容力。
![]()
结语
真正的国际化,不该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化飞地”,而应是不同群体相互理解、彼此成就的共生体,更要明确的是警惕性与包容性并不矛盾。
我们警惕的是历史修正主义的渗透,是极端势力的暗箱操作,而非普通日本民众的正常生活。
就像驻大阪总领馆提醒中国公民在日注意安全一样,任何跨国交流都需要建立在安全意识之上,只有守住安全底线,包容才有意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