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
德黑兰主要水源处于危急状态,两座大型水坝已达到官方所称的“死水位”。
每晚下班后,谢尔文回到伊朗首都德黑兰市中心的公寓,期待能冲个澡换身干净衣服。
但过去一周,打开水龙头如同玩俄罗斯轮盘赌——有些夜晚根本滴水不流。
“我们一直面临水压问题。楼里的储水罐因为水压不够,白天就会见底,”他向澳大利亚SBS新闻透露。“但现在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水压范畴,夜间的断水导致储水罐彻底空了。”
因担忧伊朗政权可能采取报复措施,澳大利亚SBS新闻已对谢尔文的姓名进行匿名处理。
在这个异常干旱的秋季,谢尔文只是伊朗德黑兰省近1500万面临严重缺水危机的居民之一。伊朗全国的降雨量创下历史新低,多座主要水库几近干涸。
![]()
官方警告称,伊朗正遭遇约六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危机。
伊朗能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水库的入水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3%。部分伊朗水利官员形容德黑兰的地表水位已达到“危急且极度脆弱”的临界点。例如,拉蒂安水坝的蓄水量已不足10%。
“失去”居家生活的可能性
这场危机正冲击着普通伊朗民众,德黑兰居民的感受尤为深刻。
“我们以前也经历过[缺水],但从未感受到如此大的危机,”谢尔文表示。
部分地方官员提出,可能需要在深夜至清晨时段降低水压,以调控用水需求、节约资源。
但包括谢尔文在内的市民反映,夜间某些时段家中已经完全断水,他们不得不将水储存在空瓶里,“至少保证夜间的基本卫生”。
另一位德黑兰居民、作家阿里·纳扎里向澳大利亚SBS新闻透露,他走访的每户人家都“在角落堆放着储水瓶”。
他将现状归咎于政府管理不善。
“这已经不是政治问题……核心在于他们剥夺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权利,”纳扎里强调。
我们正失去在自己城市、自己家中、自己国家生活的可能性。尽管遭遇种种艰辛,人们仍坚持维持生活,毕竟人类靠希望生存。
部分伊朗官员将水荒归咎于近期降雨量减少。
“我们不断自我安慰:情况会好转,会好转。但水危机已经不是单纯依靠希望就能解决的了,”纳扎里坦言。
“你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都流不出来。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这种恐惧——水对生命何等重要,缺水时万物都会停滞。”
“我感到绝望”
许多伊朗人对此并不意外——数十年来,众多科学家和政界人士始终警示着该国水资源短缺的后果。
约十年前,时任伊朗农业部长兼环境事务主管的伊萨·卡兰塔里就曾警告:若不改变水资源管理模式,将有5000万伊朗人被迫迁徙。
联合国大学水、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所长卡维·马达尼早在2000年代初就曾发出过类似警告。
2017至2018年担任伊朗环境部副部长期间,他多次对日益恶化的水资源短缺表示严重关切,并批评现政权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作为回应,他被与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有关联的《凯汉报》指控为“水恐怖分子”。
近年来,据报道伊朗当局持续打压环保活动人士,部分人士遭逮捕、监禁、酷刑及间谍罪等指控。人权组织指出,此类惩罚性行动旨在压制批评声音。
2018年,加拿大籍伊朗裔知名环保人士卡沃斯·赛义德-埃马米在伊朗埃温监狱被发现死亡。当时伊朗司法部门宣称他在审讯期间自杀身亡,称其在间谍案中看到不利证据后自尽。其家属及众多国际人权组织均驳斥此说法,要求展开独立调查。
赛义德-埃马米与伊朗环保组织“波斯野生动物遗产基金会”的另外七名成员一同被捕。该组织其他成员被控犯有“在地球上腐败”罪,该罪名可判处死刑,但最终罪名被减轻。历经数年监禁后,他们现已获释。
马达尼在2018年担任伊朗环境部副部长期间被指控为西方间谍,随后辞去公职。过去七年流亡海外的他接受澳大利亚SBS新闻采访时,对自己的预言正逐步应验深感痛心。
“我感到无比悲痛,”他表示。“作为伊朗人,我关切两件事:一是我的祖国伊朗、其自然与环境;二是伊朗人民。如果人民正在受苦受难,那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不在乎那些预测是否准确。”
德黑兰濒临”零日"
马达尼将伊朗现状形容为“史无前例”,指出“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城市”德黑兰仅剩数日就将面临断水危机。
“水资源短缺时,首先牺牲的总是环境——这个沉默的利益相关方。随后影响波及农民、工业,最后才轮到城市居民。”他解释道。“如今问题已经蔓延至德黑兰,当地开始讨论‘零日’——即水龙头彻底干涸之日,这意味着我们正面临最严峻的局面。”
“零日”指的是居民自来水被切断、供水转向社区取水点的临界点,这标志着城市即将耗尽水源。
伊朗水资源管理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国水库已处于危急状态。德黑兰主要水源大坝的蓄水量较去年下降了40%至85%。
当地官员表示,德黑兰附近的卡拉季大坝已达到“死水位”,意味着水库中大部分水资源无法取用。
德黑兰逾60%的供水依赖地下水源,而众多专家警告这些水源同样正在枯竭。
![]()
202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德黑兰的地下水耗竭量位居伊朗全国前列——即地下水开采速度超过了自然补给能力——年均开采量约达1.01亿立方米。阴云密布的天气更是雪上加霜:从九月至十一月的秋季期间,德黑兰未降一滴雨。而根据官方数据,该市同期通常的降雨量约为30毫米。
这座以环绕雪山闻名的城市已逾200天未见雨露。
考虑离开的居民
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警告称,如果德黑兰持续无雨,将启动限水措施;如果仍然无效,“我们必须疏散德黑兰”。
像穆罕默德及其家人这样的德黑兰居民,已经开始考虑离开家乡。出于安全考虑,澳大利亚SBS新闻更改了穆罕默德的姓名。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们将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迁往有水源的地方,”他告诉澳大利亚SBS新闻。“(迁移)无疑充满挑战。但每个人都更关心生存问题,而非居住的城市。”
“至少应该存在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设施。”
谢尔文对此深有同感,他表示若缺水状况加剧,“除了离开本省别无选择”。
马达尼指出,虽然无人能准确预测水资源耗尽的确切时间,但他预计这一天已为期不远。
“卫星图像显示,德黑兰周边的多数水库已经干涸见底,”他解释道。
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这已经不是危机……至少危机尚存缓解的希望,而此刻我们已经陷入了崩溃点。”马达尼强调。
伊朗“水资源破产”的深层成因
卡维·马达尼在他的研究中用“水资源破产”来描述伊朗的旱情。
他将水资源管理比作银行账户:地表水如同存入“活期账户”的日常资金,被优先消耗;此时,“未雨绸缪”的储蓄账户——即历经世代积累的地下水储备——便成为最后防线。当地下水枯竭,破产便宣告开始。
“如今众多用水户和水权持有者无法获得供水,”他坦言。
马达尼阐释道,这种状况已在伊朗多地引发连锁反应:“湖泊萎缩、土地沉降、塌陷区、荒漠化、森林砍伐、沙尘暴与山火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所有这些都与水资源枯竭密切相关。”
专家指出,数月前伊朗西北部最大湖泊乌尔米亚湖的干涸,凸显了该国的环境与水资源问题及政府管理失当。该湖泊的生态危机由来已久,早在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就曾与伊朗沙里夫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研究项目,试图拯救乌尔米亚湖。
“伊朗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其实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高度相似……在某些地区,实施了修建水坝、开凿深井、增建海水淡化厂等大型项目后不久……我们就意识到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马达尼指出。
“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因为引入的水越多,越会强化水资源充足的错觉。”
尽管伊朗已经显现出这些问题的征兆,目睹了环境破坏,却并未作出改变。
“伊朗的水资源破产局面,是多年管理失当、缺乏远见、过度依赖技术所致,更忽视了水资源可能成为增长瓶颈的事实,而长期干旱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这一局面。”马达尼指出。
澳大利亚SBS新闻就水资源管理政策向伊朗能源部提出质询,但截至截稿未获回应。
今年七月另一轮缺水危机期间,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曾承认“以往决策存在失误”。
“若继续在缺乏规划、不明未来走向的情况下发展,我们将无法对后代负责。”他如此警示。
气候变化与“十亿美金之问”
最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并将持续加剧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的干旱。
2023年,国际研究机构“世界天气归因服务”(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的一项快速归因分析显示,气候变化引发的高温正导致中东地区持续干旱。
马达尼提醒不要将伊朗当前的干旱完全归咎于气候变化,但他更广泛地指出:“气候变化正使包括中东在内的世界许多地区干旱更加频繁和严重。”
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可再生水资源将减少20%。
随着全球气候峰会于巴西召开,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等团体呼吁,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 (COP30) 应关注“身处气候危机前沿”的中东和北非地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水资源正义中心召集人昆汀·格拉夫顿指出,部分中东和北非国家——尤其是人口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国家——正竭力满足淡水资源需求。
“局势严峻。具体情况因国而异,但北非地区的地表水流极少。地下水虽然存在,但正被急速耗尽。”他向澳大利亚SBS新闻透露。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有专家警告这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这正是价值十亿美元的难题。冲突确实存在,”格拉夫顿指出。
“中东部分国家确实拥有水源,尤其山区蕴藏丰富…… 但围绕跨国及国内水资源分配问题,冲突始终存在。”
格拉夫顿指出,这些挑战并非中东和北非地区独有,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全球多国未来都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
“这确实是挑战,但同样并非中东和北非独有。澳大利亚也面临自身的困境。”
“虽然不必按下恐慌按钮,但我们应当保持警惕。 必须着手规划。”
“澳大利亚现在就该行动,中东和北非地区也必须立即行动。”
德黑兰水龙头里流不出的水,正倒映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当一个1500万人口的超级都市被警告可能需要“疏散”时,这不再是遥远的警示,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在干涸的河床与沉降的土地之上,人们在角落里堆满储水瓶,这是对“生存”最原始的渴求。水是基础,也是底线。为了城市的可持续未来,为了下一代还能有家可归,一个负责任的治理体系究竟应该如何构筑?这道题,留给了德黑兰,也留给了每一个共享这颗蓝色星球的人。
水资源的稀缺,是许多人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也经历过用水紧张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节水妙招。
作者:詹妮弗·谢勒、尼夫·萨德罗洛达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