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纪轻轻的,我怎么可能是癌症呢?”和许多奔波在写字楼间的年轻人一样,沈琴从未想过“胃癌”这个词会和自己扯上关系。偶尔的胃疼,在她看来不过是忙碌生活的寻常插曲,“忍一忍就过去了”,是她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时间回到2018年,作为上班族的沈琴开始频繁感到胃部不适。一方面出于“年轻身体好”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听说胃镜检查既花钱又可能难受,她一直拖着没去检查,实在疼得厉害时就吃点止痛药应付。
这一拖,就是将近两年。2020年4月,胃疼彻底失控。“后来就变成隔三个小时疼一次,饿了疼,吃了药缓解三小时后又开始疼,像个死循环。”再也无法忍受的她,终于在公司附近的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胃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细胞癌。
![]()
来不及过多悲伤,紧凑的工作节奏让她必须快速处理眼前的事。安排好工作后,她前往上海仁济医院接受了“开腹胃癌根治术+胃D2淋巴清扫术”,并咬牙完成了8次化疗。原以为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但2021年6月,病情再次出现变化:癌细胞转移至卵巢。
她不得不再次躺上手术台,接受“双侧附件切除+盆腔粘连分解术”,并开启了长达一年的化疗与免疫治疗。
让沈琴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是,尽管她努力配合了一年的放化疗与免疫治疗,2023年3月的复查结果依然提示“盆腔转移”。当医生再次建议继续化疗时,她第一次犹豫了。
“不是不想治,是真的扛不住了。”沈琴回忆时眼眶泛红。从第4次化疗开始,每次治疗后她都要虚弱地在床上躺至少7天,呕吐不止,直到吐出胆汁,无法进食饮水,连下床走路的力气都没有。
然而,比身体痛苦更现实的,是经济压力。生病的几年里,全家只靠丈夫一人工作支撑,两边年迈的父母也无法提供更多帮助,持续的化疗费用早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回家后,沈琴哭了整整两天,最终和丈夫商量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停化疗。
“当你觉得真的只能放弃的时候,反而有种无奈的平静……”为了散心,沈琴约了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聊天,倾诉了自己的处境和决定。朋友听后,又生气又心疼,责怪她没有早点告知。紧接着,朋友告诉沈琴,她的一位同事的丈母娘也是卵巢癌,在郑州找了一位中医调理,已经健康地生活了五六年了!
![]()
性格急的朋友当即拉着沈琴联系了那位同事,第二天便提着礼物上门拜访。“在没有亲眼见到那位阿姨之前,我根本不相信‘带瘤生存’状态能这么好,”沈琴说,“但那位阿姨精气神十足,就真真切切地站在我面前,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
2023年6月27日,沈琴和丈夫飞往郑州,求诊于“国家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袁希福老中医结合她的具体症状,通过扶正补虚、消痰化瘀、攻毒散结的思路进行调理,旨在调节她身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平衡,改善内在体质,控制病情发展。
![]()
![]()
对症服药半个月左右,沈琴就感觉到了积极的变化:睡眠变好,梦少了,能安稳吃下半碗饭,体力也随之有所恢复。“喝了三个月之后,我感觉自己和正常人差不多了,而且我肚脐附近能摸到的一个小结节也变小了。”
按照袁希福老中医的整体规划,治疗需要分阶段进行。在沈琴的身体正气(基础体能和抵抗力)得到一定恢复后,他建议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
2024年初,遵循袁老的建议,沈琴再次前往上海接受了28次膀胱放疗。令人惊喜的是,这次放疗过程非常顺利,她没有出现预想中尿频、尿急、尿不尽等常见的后遗症。“刚开始还挺害怕的,没想到这么平稳就度过了。”
如今,距离沈琴最初确诊已经过去五年。最近的复查显示,她的病情依旧保持稳定。她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曾经的恐惧和无力,到如今的从容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