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都很关心心脏健康,但你知道吗?身体里其实还有一个“第二心脏”。它不在胸腔,而是藏在小腿里。今天就带你认识这个低调又重要的部位——比目鱼肌,以及怎么在日常生活中把它练强。
![]()
比目鱼肌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海鲜,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形状像比目鱼。它位于小腿后侧,是小腿三头肌的一部分。你平时能看到的小腿肚隆起最明显的地方,主要是腓肠肌;而比目鱼肌则藏在更深层,看不见但特别能干。
和腓肠肌跨膝又跨踝不同,比目鱼肌只跨过踝关节,以慢肌纤维为主,线粒体非常多。所以像站立、走路、慢跑等需要长时间发力的动作,基本靠它在默默工作。
为什么说它像“第二心脏”?因为它就是帮助血液从小腿往上送的那个动力泵。小腿三头肌弹性足、力量强,就能帮心脏把下肢的血液往回推,减轻心脏负担。
人体大约七成的血液都在心脏以下,而静脉里占了绝大部分。站立时,血液必须逆着重力回到心脏,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流机制,就容易积在小腿,引发各种问题。
![]()
当我们走路时,脚跟先落地,这时下肢静脉的血最容易堆积;接着脚掌着地,小腿肌肉开始启动,尤其是比目鱼肌的收缩,会像挤压水管一样把静脉里的血往上推,这就是肌肉泵效应。研究显示,小腿肌肉泵在运动时产生的压力能达到休息时的两倍以上。
比目鱼肌虽然只占体重的1%,但它对稳定身体、促进循环甚至调节血糖都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常见的踝泵运动,就是利用踝关节的屈伸刺激小腿三头肌收缩,帮助血液回流。
知道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再看下怎么在生活里把比目鱼肌练得更强。下面三个动作适合不同年龄段,可以按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
一 踮脚尖走路
这个动作其实是把提踵训练变成“移动版”。在走路的过程中保持脚跟离地,小腿肌肉必须持续发力去维持平衡和推动身体。它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比如拿高处的东西、走不平的路面时,小腿都要靠这种动态稳定性来支撑。
随着年龄增长,小腿深层肌肉衰弱,会导致步幅变小、走路拖沓、踝关节不稳,跌倒风险增加。踮脚尖走路可以强化本体感觉,让你的每一步更稳更有控制力。
练法很简单,下班回家光脚走三四分钟就够了。速度放慢点,每一步都控制好脚跟抬起、迈步、脚掌缓慢着地。
二 跳绳
跳绳是一项节奏强、冲击高、需要全身协调的运动,而它最核心的其实就是踝关节不断进行小幅跖屈。比目鱼肌在里头扮演“弹簧”和“稳定器”的角色,需要反复快速做离心和向心收缩,不只练力量,还提升反应速度和耐力。
跳绳属于增强式训练,能提高跟腱和小腿的弹性,让你走路跑步都更省力。作为中高强度有氧,它还能提升心肺能力,降低静息心率。
如果你没跳过绳,可以从跳30秒休息30秒开始,总共8到10组。跳的时候身体保持直立,用手腕摇绳,前脚掌先落地,膝盖微屈去缓冲。
三 提踵训练
提踵有站姿和坐姿两种。站姿提踵能同时刺激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对小腿整体的线条塑造很有帮助。而坐姿提踵更偏向孤立训练比目鱼肌,是提高耐力和力量的关键动作。
![]()
提踵动作本身就相当于强化肌肉泵机制,让血液回流更顺畅。做坐姿提踵时不要急,脚跟要完全落到最低点感受拉伸再抬到最高点。初学者可以做三到四组,每组十五到二十五次。如果在家练,可以把一桶装满水的纯净水桶放在膝盖上增加重量。
另外,在我国传统养生功法里也经常有踮脚这个动作,比如“八段锦”最后一个招式就是“背后七颠百病消”,道理都是相通的。
如果你能把以上个动作融入生活,小腿深层力量会很快有明显变化。不只走得更稳、跑得更轻松,也能更好地守护你的“第二心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