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日渐进式延迟退休正式落地,“延退对谁最友好”“66-68年出生男性吃亏还是占便宜”成了热议焦点。很多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心里打鼓:刚赶上政策启动,会不会多干好几年?养老金能领得更多吗?其实不用纠结,咱们结合官方政策规则、延迟时长、实际收益算笔明白账,用大白话把核心问题讲透,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一、先明确:延退对这三类人最友好
延迟退休政策的核心是“小步慢走、弹性实施”,不是“一刀切”,其中三类人群能享到实实在在的红利,优势最明显。
第一类是2025-2029年退休的群体,尤其是1965-1969年出生的男性、1970-1974年出生的女干部、1975-1979年出生的女工人。他们处于政策“缓冲期”,延迟幅度最小,最多也就11个月,远低于2030年后退休群体的2-3年,适应起来几乎没压力。
第二类是身体硬朗、想多挣养老金的人。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延迟退休期间多缴的社保,会直接计入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而且个人账户资金能享受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记账利率,相当于“躺着增值”。缴费每延长1年,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就增加1%,长期收益很可观。
第三类是社保缴费年限接近15年的人。2030年起,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将从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每年提高6个月。而2029年前退休的人,完全赶在缴费年限上调之前,不用多花时间和金钱补缴,相当于省了一笔“隐形开支”。
这三类人里,66-68年出生的男性刚好占了前两类的核心优势,还完美避开了缴费年限上调的压力,算是政策落地后的第一批受益者。
二、66-68年出生男性:延迟时长最短,最多多干11个月
很多人担心“66-68年出生的男性会多干好几年”,其实是误解了政策的调整节奏。根据官方方案,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延至63岁,整个过渡周期长达15年,调整节奏是每4个月延迟1个月,66-68年出生的男性刚好踩在延迟幅度最小的起步阶段。
咱们具体算一算:1966年出生的男性,原计划2026年退休,按政策仅需延迟5个月,2026年5月就能办理退休,实际退休年龄才60岁5个月;1967年出生的,延迟8个月,2027年8月退休,也就60岁8个月;1968年出生的,延迟11个月,2028年11月退休,刚满60岁11个月。
对比之下,1970年后出生的男性,延迟幅度会逐步加大,1976年及以后出生的,最终要延迟3年,63岁才能退休。这么一看,66-68年出生的男性延迟时长短到几乎不影响原有退休规划,说是“缓冲期红利”一点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新政还赋予了“弹性选择权”,不是“到点必须延”。只要养老保险缴满15年,身体不太好的可以按原法定年龄退休,不受延迟影响;身体硬朗的,还能和单位协商多干1-3年,灵活度拉满。这种“可进可退”的设计,让66-68年出生的男性有了更多自主选择,不用被政策“绑死”。
三、算笔明白账:延迟退休到底能多领多少养老金?
很多人关心“多干几个月,养老金能多领多少”,其实没有固定答案,但能按官方公式算个大概。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延迟退休对两者都有正向影响。
先看基础养老金,公式是:(退休时当地计发基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关键变量是“缴费年限”,每延迟1个月,缴费年限就多0.083年,基础养老金就跟着涨。比如北京2025年计发基数12195元,按社平工资100%缴费、原本缴费30年的男性,延迟1个月后,基础养老金能多领约11.5元;延迟11个月(1968年出生男性的情况),基础养老金能多领约126.5元。
再看个人账户养老金,公式是: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延迟退休期间,个人每月要缴工资8%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而且计发月数会随着退休年龄推迟而减少(60岁计发月数139,61岁132)。还是按北京的例子,按社平工资100%缴费,延迟1个月个人账户能多缴约975.6元,计发月数从139减到138,这部分能多领约14.8元;延迟11个月,个人账户能多缴约10731.6元,计发月数减到130左右,每月能多领约82.5元。
两者加起来,1968年出生的男性延迟11个月退休,每月养老金能多领约209元,一年就是2508元。而且这只是保守估算,要是在上海、广东等计发基数更高的地区,或者缴费基数高于社平工资,多领的金额会更多。
除了养老金,还有两个“隐藏福利”不能忽略:一是延迟期间单位会继续缴纳医保,要是医保缴费年限还没够(男满25年、女满20年),延迟期间的缴费能累计,避免退休后补缴;二是公积金能多攒一笔,只要没退休,单位就会按规定缴纳公积金,以后买房、租房都能用。
四、为啥说66-68年出生男性不算“吃亏”?
有人觉得“多干几个月就是吃亏”,其实换个角度看,这笔账很划算。首先,延迟时长短,最多11个月,对比后续要多干2-3年的人群,付出的成本最小;其次,延迟期间能拿全额工资和绩效奖金,这部分收入通常比退休后领的养老金高不少;最后,多缴的社保能让养老金“终身增值”,而且现在人均寿命越来越长,领养老金的年限也在增加,长期来看很划算。
更关键的是,他们完美避开了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上调的压力。根据政策,2030年起最低缴费年限每年提高6个月,2039年才稳定在20年。66-68年出生的男性最晚2028年底前退休,只要缴满15年就能领养老金,不用像1970年后出生的人那样,可能要多缴好几年社保才能满足退休条件。
还有个实际情况:现在企业对大龄职工的工作安排更人性化,很多单位会根据身体状况调整岗位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而且66-68年出生的男性大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延迟的这段时间既能发挥余热,又能平稳过渡到退休生活,算是“无缝衔接”。
五、避坑提醒:这3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 误区一:“延迟退休就是多干好几年”?不对,渐进式调整的核心是“小步慢走”,66-68年出生男性最多多干11个月,后续人群延迟幅度才会逐步加大。
2. 误区二:“延迟退休肯定能多领100元/月”?不一定,多领多少取决于地区计发基数、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低基数、短年限的人可能只多领几十元,高基数、长年的人会多领更多,要按自己的情况算。
3. 误区三:“到了年龄必须延迟”?不是,新政有弹性选择,身体不好、想早点退休的,只要缴满15年就能按原年龄退,不用强制延迟。
如果想算清自己的养老金能多领多少,其实很简单:第一步查当地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多数地区已公布);第二步确认自己的社保缴费基数;第三步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公式估算,或者直接去社区社保服务站,工作人员能帮你算得明明白白。
六、总结:66-68年出生男性是延退“红利群体”
说到底,延迟退休政策的设计初衷是“平稳过渡、兼顾公平”,66-68年出生的男性刚好踩中了“延迟时间最短、选择空间最大、额外成本最低”的黄金时期。他们不用像后续人群那样多干好几年,还能享受多缴多得的养老金红利,同时避开了缴费年限上调的压力,说是“最受益群体”一点不为过。
退休规划的核心是“因人而异”:身体不好、想早点享受生活的,可按原年龄退休;身体硬朗、希望养老金更高的,可选择弹性延迟;社保缴费年限接近15年的,刚好赶在政策调整前退休,省心又划算。
最后提醒大家,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目的是让养老基金长期平稳运行,最终受益的是所有参保人。66-68年出生的男性不用过度焦虑,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就好;后续人群也不用恐慌,渐进式调整给了足够的适应时间。如果身边有同龄人关心这个问题,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一起算清权益账,安心规划退休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