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着大约五万两千名日本人,他们多数选择住在古北,这些人不算移民,也不打算在这里定居,只是把上海当作第二个家,从东京飞到上海只需要两个多小时,机票价格比坐新干线还便宜,很多人周五飞回日本,周日晚上再飞回来,这种通勤方式让长期住在古北变得很方便。
![]()
古北这地方日本味道很浓,走三公里路就能遇到六十七家日料店,比东京新宿还密集,这种情形不是因为日本人爱吃,而是口味刚好对得上——上海菜也偏甜、重鲜味,跟日料挺配,超市里卖的东西基本从日本空运过来,酱油、洗发水、甚至调味料都要原装进口,本地人觉得贵,但他们不在乎,图的是熟悉感和安心。
![]()
小区里有专门说日语的物业人员,二十四小时处理水电和快递这些事,地铁站、医院和药房都标着日文,连便利店的收银员也能用日语算账结账,这不是政府要求做的,是商家自己安排的,因为来这里住的日本人挺固定,把服务做好一点,生意就更稳定一些,很多日本人完全不会讲中文,但在这里生活照样很方便自在。
![]()
这位在日本住了七年的主妇提到,她的女儿只会说“你好”和“谢谢”,交的朋友全是日本人,平时去的地方就是家里、超市和学校,连邻居是谁也不清楚,她自己虽然天天在街上走动,但从没进过小巷子,也没跟本地人聊过天,不是不愿意,而是觉得没必要,她宁可多花点钱买个安心,比如买日用品要比本地贵出七成,但她认为值得。
![]()
这群人的消费方式,反过来推动了上海服务的改进,地铁增加了外语提示,物业响应变快了,药房说明书也配上日文,有些日料店开始用崇明岛的有机蔬菜,本地人家的厨房里也渐渐出现味醂和日式酱油,樱花节和茶道体验这类活动,本地人也喜欢参与进来,大家慢慢融合在一起,这不是官方安排的,是市场自己形成的。
不过代价也不小,古北的房租高得吓人,因为要满足那些高收入人群的需求,本地中产想在这儿住的话压力很大,有些老住户已经搬走了,换成了更愿意花钱的外国人,社区变得越来越精致,但也越来越贵,服务确实好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得起,这种国际化其实是被特定的人群主导的。
![]()
我见过几个本地年轻人,在古北开了一家咖啡馆,主打日式风格,其实是想吸引日本客人,他们不排斥这种变化,但心里明白真正的融合还没开始,大家各过各的,表面看起来热闹,里面还是分得很清楚,你可以说这是文化差异,也可以说是经济选择,反正没人强迫谁改变,只是各自找到舒服的方式生活。
有人觉得这样挺省心,也有人认为太封闭少了烟火气,在我看来这就像一场实验,一群人在国外复制自己的生活系统看看能否自洽,结果证明可以但带来割裂,这无关对错只是生活方式不同,城市包容性强允许这种平行空间存在但也该留些缝隙让两边的人能偶尔碰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