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离“道”最近的术
前天的文章谈到,世间一切“有为法”,
皆可成为回溯“大道”本源的路径。
儒学格物、易学观象、命理知命,
莫不如此。
今天,我想再谈谈,在我看来,
这世上最容易“以术入道”的另外两种路径——医学与武学。
请注意,我所说的医学,
主要是指以《黄帝内经》为根基的中医,
乃至更为精深的道医;
我所说的武学,
主要是指以改造身心为目的的传统内家拳。
为何如此看重这两门学问?
因为它们与其他“格物致知”的法门有一个根本不同:
它们直接与我们的身体性命息息相关,
它们“格”的“物”,正是我们自己。
然而,正因其直指根本,
这两门学问也与命理、易学一样,
在当今时代,成为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地。
骗子横行,“大师”遍地。
我此前曾言,离火大运,
阳在外而阴在内,
虚有其表者多,货真价实者少。
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未证言证的空谈大行其道。
今天,我们不谈乱象,只聊正道。
让我们拨开迷雾,看看这两门最根底的“术”,
是如何成为最接近“道”的路径的。
![]()
第一章:医学——身体即道场,阴阳即法门
传统医学,特别是源自上古的道医体系,
从一开始就分化出两条通往生命本源的路径。
它们看似不同,实则殊途同归。
路径一:岐黄之学——内炼的“解剖学”
这条路径以《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为代表,
它更像后世的内丹学,
是一门向内求索的“人体解剖学”。
它的高明之处,
在于直接从很难描述清楚的“神”入手,
一下子就高屋建瓴。
当现代西方医学可能刚刚触及到大脑神经与意识的边缘领域时,
我们的祖先早已将“神”作为统御生命一切活动的最高司令。
由神入理:它开篇即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将人置于天地之间,探讨五运六气如何与人体同频互动。
由理入脉:它清晰地描绘出人体内部的能量网络——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如同大地的龙脉水系。
由脉入形:最终落到形而下的肉体,
从内在的精血津液,到五脏六腑,再到筋骨肌肉,
乃至最表层的腠理皮肤,
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
这条路线的底层逻辑是:
有此形,是因有此神;
有此神,而有此一股充塞于天地的“气”。
而这股生生不息的“气”,
正是通往大道本源的“先天一炁”。
所以,岐黄之学的治病与养生,
本质上是一条极其“唯物”的修行路径。
它不谈玄理,直接通过针灸、导引、调神等手段,
从物质层面改造人体,
使之恢复“阴平阳秘”的先天平衡状态。
当身体的“小宇宙”恢复了和谐,
内心自然平和,大道便不求自得。
![]()
路径二:本草之学——外应的“狙击手”,以偏纠偏
如果说岐黄之路是向内求索,
那么以《神农本草经》为源头的本草之学,
则是向外寻求共振。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对应周天之数,
分上、中、下三品,其用药思路,
如同一位精准的狙击手,直击病灶,
不需太多繁复的配伍。
其后的伊尹《汤液经法》,
乃至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都是这一脉的延伸。
这条路线的底层逻辑是:
人与万物,皆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人的经络脏腑,在天地之中,
必有其对应生长的草木金石。
![]()
病之源:人之所以得病,
很多时候是受到了天地运气中“时气”的偏颇,
以及自身生活作息、情志情绪的影响,
打破了身体内部的平衡。
药之理:药物的治病机理,正在于“以偏纠偏”。
这些药物,本身就得了天地之“偏气”,
因此,它们才拥有了纠正病人身体“偏气”的能力。
这,也正是“是药三分毒”的真正来历。
(插叙:西药的提纯,可视为将动植物的“偏气”提纯到极致,以求对病灶的强力纠偏。其好处是立竿见影,坏处则是过偏之气会严重透支人体的肝肾功能。而一味完整的中药,其看似“无用”的其他成分,恰恰各自有其五行归经,能够中和其主力的“偏性”,使其不过于极端,这便是整体与局部的智慧差异。)
![]()
本草之路,在古代修炼体系中,
还对应着一条更为神秘的路径——外丹(地元丹法)。
所谓“地元”,无非就是采集那些禀受了“天精地华”而生长出的金石草木精华,
炼制成丹药,服食之后,
直接从物质层面改造肉身,使身心“炁化”,
完成生命层次的跃迁。
但这条路后来基本失传,
仅留一些丹方零散于中医典籍中,
其药物的寻觅、炮制之法,
早已成千古之谜。
无论是内炼精气神的岐黄之路,
还是外炼金石草木的本草之路,
这两条由上古修道人留下的医学路径,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这个血肉之躯,
回归到与天地同频的“先天一炁”之中。
![]()
第二章:武学——拳即是道,身心即熔炉
如果说医学是“格物自身”的静态法门,
那么武学,特别是内家拳,则是动态的法门。
武学,从最初的战场杀敌之技,
演化为修道之人在山野保护自己的“守洞尘技”,
其内核,早已从“技击”升华为“修炼”。
自明代张三丰集其大成,
“以拳炼丹,以动入静”的法门便不绝如缕,
其核心,正是通过改造生理,直接改造心理。
![]()
直到近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的出现,
这一法门才被前所未有地清晰揭示出来。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任何一个真正的内家修炼者,
只要读到《孙禄堂武学录》,
便知先生已是“得道”之人。
其文字之朴实,境界之真切,
非亲身实证者绝无可能杜撰。
我在此,将先生在拳录中透露的“以武入道”心路历程,
原文收录,以示同道。
这不仅是武学史上的瑰宝,
更是所有修行者印证实修境界的明灯。
(下面附上孙禄堂先生以武入道的宝贵原文)
![]()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跷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
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
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
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
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
以上文字,皆是孙禄堂先生非亲身验证绝无可能写出的宝贵心路。
其中所述的路上景致,我们门内真下苦功夫修炼之人,
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
虽未及孙公之深境,但已略触摸到其门槛。
这,便是拳学通达丹道的铁证,
也是一条直接回返先天、改造生理心理的无上路径。
![]()
结语:格物自身,最近的道
可以说,传统医学和武学,
到了深处,皆直通大道。
它们是最好的“以术入道”之法,
因为它们“格”的“物”,
正是我们自己这个“身”。
它们将“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最根本处下手,
无需再假借外物来返回自身。
所以,它们是最根底的“术”,
也是最接近“道”的“术”。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
是能遇到真正的“明眼人”为你印证,指点迷津。
否则,在这条路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愿每一位在这两条路上求索的行者,
都能拨云见日,最终在自己的身体里,
遇见那个本自具足的“道”。
联系方式
可扫下面二维码添加我为好友。
欢迎咨询
添加老师微信
获取更多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