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凉,气候变得干燥,人体水分流失也逐渐加快,加上活动减少,便秘也进入了高发期。如何缓解便秘?一起来听听天山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孙健的建议→
前不久,68岁的王女士一脸憔悴地来到孙健的诊室。情绪焦虑的王女士不仅排便困难,需要长期依赖药物,还伴随着一个让她更尴尬的问题——小便也排不干净,点滴而下。
“这位患者情况比较特殊,有脑部和肺部的恶性肿瘤手术史,但近期的复查显示肿瘤没有复发。”孙健回忆道,而这些问题也提示,患者的症状很可能是功能性的。
之后,孙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了患者的核心问题——直肠前突和排便协调障碍。
“她的直肠前壁像一个‘松弛的口袋’,排便时粪便不是向前走,而是钻进了这个‘口袋’,导致她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和肛门坠胀。排便协调障碍就是在该用力的时候,她盆底的肌肉不但不放松,反而矛盾性地收缩,把‘出口’给锁住了,形成了‘出口梗阻’。”孙健解释道,两个问题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严重的排便困难,而充盈的直肠压迫了前方的膀胱和尿道,加上盆底肌肉整体不协调,进而引发了排尿异常,这就形成了一个“便秘—排尿困难”的恶性循环。
明确了病因,孙健便为王女士制定了一套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调控(建立生理性排便节律,减少对泻药的依赖)+非药物疗法(排便姿势、生活方式干预、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等)。
进行针对性治疗的一周后,再次来到诊室的王女士判若两人,她非常高兴地告诉医生,现在大便每天一次,量多了,肚子不胀了,小便也完全顺畅了。
孙健指出,针对便秘的患者,除了可以找医生给出个体治疗方案,还可以通过按摩身上的一些穴位来帮助排便→
· 天枢穴
![]()
在肚脐旁开2寸,每天顺时针按揉几分钟,可以直接帮助肠道活动。
· 支沟穴
![]()
在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约四横指),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这是个著名的“通便穴”,没事的时候按一按,效果很好。
· 耳穴(大肠、便秘点)
![]()
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婴儿,上面充满了对应全身的穴位。找到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便秘点(在三角窝下缘)这些区域进行按压,或者贴上专用的“耳豆”,也能持续刺激、调节肠道功能。
秋冬季预防便秘建议
· 主动饮水,喝对方法
不要等渴了再喝。秋冬季建议喝温水,晨起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是唤醒肠道的好方法,每天需保证1.5-2升的饮水量。
· 巧吃纤维,果蔬有方
在增加蔬菜(如芹菜、菠菜、西蓝花)和水果(如香蕉、火龙果、猕猴桃、西梅)摄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豆类。但需注意,对于容易胀气的人,要循序渐进。
· 顺应天时,适度运动
秋高气爽,适合进行快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
· 建立排便“生物钟”
尝试在每天清晨或餐后2小时内排便,因为这是肠道蠕动最活跃的时期。有了便意不要忍,立即如厕。
· 优化如厕环境与姿势
家中卫生间可以常备一个小脚凳,高度在20—30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目标是让双脚放上去后,膝盖能明显高于臀部。将脚放在凳子上后,身体可以自然地稍微前倾,肘部放在膝盖上,这个姿势能进一步优化肛直肠角度。如厕时请放下手机,专心排便,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