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市早苗挑起的争议已演变为轩然大波。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日本媒体开始援引自卫队军力报告,将“在西太平洋与中国开展全面潜艇战”视为自身战略优势。对此类明显脱离现实、仿佛仍停留在20年前的言论,央视网一针见血地评价——“不知死活”。
![]()
日本军界与舆论之所以普遍认同“潜艇战”的可行性,主要源于两点:
其一,历史上日本潜艇曾长期占据优势。冷战时期,受限于大中型水面舰艇发展受限,日本海上自卫队大力发展潜艇,既因其隐蔽性强,也旨在应对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水下力量。而中国海军在2010年之前,确实缺乏远海训练经验,直到2008年054A型护卫舰服役,才实现成建制搭载反潜直升机。因此,直至约15年前,日本潜艇在周边海域仍保持显著优势,这种认知惯性延续至今,在当时或许情有可原。
其二,日本常规潜艇技术水平确实较高。由于美英早在上世纪便放弃常规动力潜艇,冷战时期苏、法、德三国主导该领域;如今则由俄、法、德与日本共同引领。日本新一代“大鲸”级潜艇堪称常规潜艇中的佼佼者:在初代AIP系统基础上换装更大容量锂电池,大幅延长水下续航时间;除采用浮筏减振、消声瓦等传统降噪手段外,还通过优化艇体外形等最新静音技术进一步提升隐蔽性。该级艇排水量首次突破3000吨,目前已服役4艘,第6艘也于本月14日下水,被日本海自视为骄傲,其性能可与欧洲顶尖常规潜艇相媲美。
![]()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海军过去15年的发展路径,完全超出了日本的常规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不合逻辑”的跨越式发展。在日本舆论看来,既然15年前日本潜艇优势明显,且此后自身发展并未停滞,即便中国有所进步,维持均势应无问题。但现实是:日本潜艇部队仅从16艘增至23艘,主要依靠正常更新换代;而中国海军则实现了航母从0到3艘、大型驱逐舰从“不值一提”到超过45艘(预计两年内将达60艘)的飞跃。就连曾被戏称为“水下拖拉机”的国产潜艇,也已涌现出以039C型常规潜艇和093B型攻击核潜艇为代表的先进型号。
当日本还在为“大鲸”级年均1艘的建造速度欢呼时,性能不相上下的039C型正以每年2艘以上的速度下水;国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节奏,甚至令美国国防部都感到意外。反潜体系方面,中国海军也早已完成代际更替:昔日的反潜火箭、深水炸弹,已被直-9C、直-20F反潜直升机及鱼-8反潜鱼雷取代;而曾被誉为“搜潜神器”的拖曳式主动阵列声呐,如今已成为国产驱护舰的标准配置。
![]()
反观日本潜艇部队,尽管总数达23艘,但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仅有最后2艘“苍龙”级和4艘“大鲸”级。面对如今体系化、立体化、远海化的中国海军,其整体差距已十分悬殊。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潜艇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远程打击能力。据美国“The Word Zone”网站上月分析,日本正计划先采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作为舰艇与潜艇的过渡武器,待自主研发的12式反舰导弹衍生出舰载及潜射型号后再替换——而后者预计最早要到2028年才能列装。这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即便日本潜艇静音性能出色,在美军限制下仍无可靠远程火力,必须迫近目标才能发挥作用,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
由此可见,日本所谓“对华潜艇战”的论调,不仅脱离军事现实,更折射出一种深刻的认知滞后。高市早苗等决策者生于1961年,其对中日军力对比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于二三十岁时两国差距最大的年代。然而,时代早已变迁。若继续以20年前的眼光审视今天的中国海军,其战略误判可能给日本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而这一后果,终将由全体日本民众共同承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