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房产圈炸了个大瓜 ——“佛门 CEO” 释永信被批捕的消息刚过,他背后横跨国内外的房产版图才真正暴露在阳光下!你敢信吗?一个本该清心寡欲的方丈,居然靠房地产玩出了数十亿商业帝国,从郑州到澳洲,从星级酒店到服务型公寓,他的发家路比很多房企大佬都野!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扒一扒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聊聊这背后的门道和影响。
先给家人们捋捋事实:方丈的房产版图有多野?咱先不说那些争议,先看实打实的操作。2022 年 4 月,郑州郑东新区一块 57 亩的黄金地块被抢,成交价 4.52 亿!你以为是哪家房企出手?结果背后是少林寺旗下的公司!更绝的是,这家拿地的公司刚成立两周,注册资本正好 4.52 亿,明摆着就是为拿地量身定做的。
后来才扒出来,这家公司的大股东背后,正是释永信 —— 他通过少林资管间接控股,是这块地的真正受益人。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早在 2015 年,释永信就豪掷 412 万澳元,在澳洲买下 1.8 万亩地,计划建四星酒店、高尔夫球场,还要搞少林分寺和度假配套。国内更不用说,少林寺所在的登封,旅游收入一度占当地财政三分之一,而围绕少林 IP 建的商铺、酒店、文创园区,本质上都是房产开发的变种。
更让人震惊的是,释永信的房产操作从来不是 “小打小闹”。郑州那地块规划里,有国际五星级酒店、可对外销售的服务型公寓,还有文创园区和演艺中心,说白了就是 “宗教 IP + 房地产” 的复合开发 —— 用少林的金字招牌拿地,再用商业地产变现,这套路比很多开发商都精。而他手里的少林资管,累计投资近 8000 万,关联公司拍地就花了 4.5 亿,这些钱最终都沉淀成了实实在在的房产和土地资产。
为啥一个方丈要扎堆房地产?很多人骂他 “不务正业”,但咱得扒扒背后的门道,其实这事儿本质是 “顺势而为 + IP 变现” 的终极玩法:
第一,起点是 “活下去” 的现实需求。1987 年释永信接手少林寺时,寺庙破败不堪,就 28 亩山地,僧众连饭都吃不饱,老方丈临终前叮嘱他 “多盖房、多存粮”。正巧 1982 年电影《少林寺》爆火,带火了少林功夫文旅,释永信嗅到了商机 —— 要养活寺庙,光靠香火钱没用,得把 “少林” 这个 IP 变成资产,而房地产就是最稳的资产形式。
第二,房产是 IP 变现的 “终极容器”。释永信是真懂商业:先靠武僧团演出、注册 700 多个商标打响品牌,再搞文旅、文创赚第一桶金,等有了名气和资金,直接进军房地产 —— 因为土地和房子是 “硬通货”,既能自己用(建寺庙、禅院),又能对外经营(酒店、公寓、商铺),还能升值,比单纯做文创、卖周边靠谱多了。说白了,少林 IP 是流量入口,房地产是变现出口,这一套组合拳,把 “无形资产” 变成了 “有形房产”,稳赚不赔。
第三,政策和市场的双重红利。这些年文旅地产一直受扶持,少林作为国家级文化 IP,拿地时能拿到政策倾斜,比如郑州那地块就是 “文化产业定制地”,相当于半道开了绿灯。而不管是国内郑东新区的核心地段,还是澳洲的大面积地块,都是看准了 “稀缺资源 + 长期升值” 的逻辑 —— 房企拿地要拼资金,释永信拿地靠 IP 背书,成本更低、阻力更小,这是普通开发商比不了的优势。
别以为这只是 “方丈搞房地产” 的八卦,它对楼市和社会的影响其实挺大。首先,打破了 “宗教与商业” 的边界。以前咱觉得寺庙是清净地,结果释永信把它做成了 “房产开发平台”,用宗教 IP 拿地、建商业地产,让很多人懵了:“寺庙到底是修行的地方,还是赚钱的公司?” 这直接冲击了大家的认知,也让后续宗教场所的商业开发面临更多监管要求—— 以后再想靠宗教 IP 搞房地产,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其次,抢了普通房企的 “饭碗”。释永信的玩法是 “宗教 IP + 国企合作”(郑州拿地时搭档河南铁投),既有政策背书,又有流量加持,普通房企在核心地块竞争时,根本不是对手。这会让楼市的竞争更畸形:不是比产品、比服务,而是比谁的 “背景” 硬、谁的 “IP” 响,最终可能导致优质地块被少数特殊主体垄断。
更关键的是,它暴露了 “房产崇拜” 的现实。连本该超脱物欲的寺庙,都要扎堆房地产,说明啥?说明在当下,房产依然是最靠谱的资产配置方式 —— 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宗教场所,都绕不开 “拿地建房” 的逻辑。这让很多为一套房奔波的普通人心里不是滋味:我们拼尽全力凑首付,而有些主体却能靠特殊身份豪掷数亿拍地,这背后的公平性值得深思。
当然很多人一上来就骂释永信 “玷污佛门”,但咱得理性看,第一,商业化本身没问题,但不能 “越界”。老方丈让他 “多盖房多存粮”,是为了养活寺庙、传承文化,而释永信后期的操作,显然超出了这个范畴 —— 搞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甚至挪用寺院资产搞房地产,这就不是 “为了生存”,而是 “资本逐利” 了。佛门可以商业化,但不能把宗教变成赚钱的工具,更不能利用特殊身份搞特权拿地、侵占资产,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第二,这事儿本质是 “IP + 房产” 的极端案例。释永信的厉害之处,在于把 “少林” 这个独一无二的 IP,和房地产这个最稳的资产完美结合。但普通房企学不来,因为他们没有宗教 IP 的背书;而其他宗教场所也学不来,因为没有少林这样的流量基础。所以这不是楼市的普遍现象,而是 “特殊 IP + 特殊资源” 的偶然结果,咱不用恐慌 “以后寺庙都来抢地”,但要警惕这种 “特权式拿地” 破坏市场公平。
第三,最该反思的是 “房产万能论”。为啥释永信放着清修不干,非要搞房地产?因为在当下的环境里,房产几乎是 “稳赚不赔” 的代名词。当连宗教场所都觉得 “只有买房置地才靠谱” 时,说明我们的资产市场太单一了。如果有更多靠谱的投资渠道,有更完善的保障体系,谁还会扎堆房地产?这才是这事儿给我们最真实的启示。最后说句实在话:释永信的发家路,一半是时代红利,一半是越界操作。他被批捕,不是因为 “搞房地产”,而是因为 “挪用资金、侵占资产”,违背了佛门戒律,也触犯了法律。这事儿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大的 IP、多特殊的身份,在楼市里都得守规矩 —— 房产可以是资产,但不能是 “特权的遮羞布”;商业化可以,但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