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赵 晨
通讯员 陆佳彬 张静宇
“以前想健身,要么花大价钱去两公里外的商业健身房,要么只能在小区广场上简单活动,遇到下雨天就无处可去。现在好了,社区健身房就在楼下,器材全、环境好,晚上下班过来练一小时,太方便了!”秀洲区新城街道殷秀社区观澜大厦一楼的百姓健身房内,刚结束锻炼的居民李阿姨擦着汗,指着满场的健身器材,向工作人员道出满心欢喜。
这一变化,正是新城街道深化党建引领下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共治模式结出的硕果。如今,在新城街道,54个住宅小区处处涌动着治理活力,“民事共议、问题共决、矛盾共解、难题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过去小区治理像散沙,社区管协调缺权限,业委会想办事缺支撑,物业做服务缺配合,居民反映的问题常陷入‘转圈圈’。”新城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辖区12.9平方公里内,商品房、安置房、自建房三类小区并存,不同小区的居民需求各不相同,问题错综复杂,“靠单一主体根本解决不了所有难题。”
如何破解?殷秀社区选择从居民健身难的诉求出发。
“我们社区有4个居民小区,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在家门口健身成了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殷秀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效忠回忆,他在年初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远行,有的上班族没时间往返商业健身房,“这些诉求不是小事,解决不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但要建健身房,难题接踵而至:场地在哪?资金从哪来?建成后怎么管?“单靠社区一方,根本扛不起这个担子。”胡效忠坦言,最初曾考虑租用商业场地,但每年数万元的租金让社区望而却步;想利用小区空地新建,又因规划审批流程复杂难以推进。就在一筹莫展时,三方协同机制给了社区新思路——联合业委会、物业,再加上辖区“幸福合伙人”党建联建单位,一起破解难题。
一场由社区牵头的“三方碰头会”很快召开。会上,业委会提出盘活闲置空间的建议:观澜大厦一楼有一处200平方米的闲置用房,若能协调启用,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方便居民。物业随即表态,愿意承担场地初步清理任务;社区则主动对接街道职能科室,申请将其纳入年度“微配套”建设计划。经过多次协商,原本无人问津的闲置空间,最终确定为健身房场地。
“选址只是第一步,建设质量和居民需求得同步考虑。”胡效忠介绍,为避免“建完没人用”的尴尬,社区联合业委会、物业和“幸福合伙人”,对选址方案、功能布局、器械配置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在严格闭环管理下,社区健身房仅用三个月即高质量建成开放,并且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文体骨干构成的管理服务队伍。如今,健身房已成为殷秀社区的健康新地标,“每天来健身的人不少,大家练完还会聊聊天,以前不认识的邻居,现在都成了健身搭子。”胡效忠说。
不仅仅是殷秀社区,新城街道亚都社区也在三方协同的实践中为老旧小区治理找到了新路径。作为街道内老旧小区集中的社区,亚都社区有11个住宅小区、6个商务楼宇,八成以上小区建成超20年,电梯老化、路灯损坏、下水道堵塞等问题频发,“报修响应慢”曾是居民最头疼的事。
为此,亚都社区在辖区内永泰广场小区打造“红色物业先行者”品牌,设立“红色夜岗”,每天18时至23时,物业党员管理层带队,联合社区网格员、业委会成员开展巡逻,排查消防隐患、调解邻里纠纷。“晚上看到红马甲巡逻,心里特别踏实。”居民王师傅说,之前两户人家因空调外机噪声吵架,“红色夜岗”当场协调调整外机位置,最后两家还成了朋友。
从殷秀社区的“健身暖”到亚都社区的“服务快”,新城街道的三方协同机制破解了很多民生难题。近年来,新城街道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精细善治,通过选优队伍、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让社区、业委会、物业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发力,通过搭建物业与业委会双向选择平台,引入万科、金都、温暖嘉等品牌物业,打造“红色业委会”,并出台《三方协同共治“八条守则”》,建立季度考评机制,持续擦亮基层治理幸福底色。截至目前,辖区内8家单位获得区级5A以上“红色物业”称号,其中宁泰物业获评省级首批“红色物业”、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两新党组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