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是为了配合学校搞元旦文艺晚会,开始摸索“以活动聚人心”的路子——“飞歌三十分”便是其中最扎根日常、也最见效果的,也成了我每天班级管理最喜欢的环节。
将歌声融入生活。
![]()
一、“飞歌”是从“散班”到“活班”的破局点
每届新生入学,我都会先观察至少一个月:课堂上,眼神亮着的学生不多;课间,要么是小团体扎堆闲聊,要么是独来独往刷手机;连班委选举这样的事,都要反复动员才有人怯生生举手。
就像学生在文章里写的那样:“总觉得‘职高也就这样了’,日子过得没滋没味。”这种“散”,不是纪律问题,而是学生对“班级”没归属感,对“学习”没劲头。光靠说教没用,靠严厉管纪律也只能治标。
之前我试过组织班会、搞学习小组,有效果,但有限,达不到预期。
直到学校“一二九”红歌赛——与其把这当成“任务”派给学生,不如借着这个由头,把“唱歌”变成日常。
于是“飞歌三十分”定了下来:上午第一节课预备铃十分钟,下午第一节课预备铃十分钟,晚自习第一节课十分钟(包括部分班主任课和晚自习时间),就是学生尽情唱歌。
唱歌不用“怕错”,也不分“好坏”,哪怕五音不全,跟着哼也能参与。对那些怕回答问题、怕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这是最没有压力的“集体活动”。
事实也确实如此,马玉琼写道,“起初大家都放不开,你推我搡的,有人扯着嗓子跑调,逗得全班笑成一团”,但就是这阵笑声,打破了班级里的沉闷——原来不用端着“认真”的架子,同学之间也能有自然的互动。散班由此破局。
二、班主任先“搭台”,再让学生“唱戏”
有班主任觉得“搞活动麻烦”,要么全甩给学生,最后不了了之;要么自己全包,累得够呛还落不着好。
这六届“飞歌”做下来,我总结出一个核心:一带二放三尽兴。
前期班主任要“手把手带”,搭好框架、做好示范,等学生找到节奏,再彻底放手。最关键的,唱歌尽兴,释放情绪。
1. 从“儿歌+红歌”起步,降低参与门槛
刚启动“飞歌三十分”时,最忌讳一上来就选难唱、严肃的歌。我每届都从学生熟悉的儿歌、旋律简单的红歌入手:从《白龙马》《让我们荡起双桨》唱起,后来几届也会根据当下流行,加入《孤勇者》这类他们爱哼的流行歌,但始终保留《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强军战歌》这类有力量的红歌。
就像马玉琼记得的那样,她说我“自己拿着谱子先唱”(她那一届还没有希沃白板那么好的设备)、用扫把棍子打指挥、带着劲儿唱——班主任的投入,学生看在眼里,才会跟着放下顾虑,一来二去,唱歌的氛围就起来了。
2. 从“被动听”到“主动管”,给学生找“角色”
让学生真正融入“飞歌”,关键是让他们有“存在感”。每届我都会在启动一两周后,找机会“推”学生一把:比如发现谁嗓子亮,就提议“你试试领唱?”;看到谁记歌词快,就让他负责“整理歌单”;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安排他“搬音箱”——哪怕是小事,也能让他觉得“我是这个活动里的一份子”。
马玉琼就是这样从“浑浑噩噩”变成文艺委员的。她个子高,会看谱子,关键是她气质很好。头一次比赛,校领导问我,这是新来的老师吗?我表示,是学生。她不仅能站在讲台上领唱,还会主动编顺口溜帮同学记歌词:“金中都,烟飘走,古桥站着看春秋”。这一能力远胜于我。
3. 从“唱歌”到“融学”,让活动助力学习
“飞歌三十分”不只是“放松”,更要和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我带的学生里,都是要走“职教高考”的路子,作文是他们的薄弱项——于是我就把“唱歌”和“作文积累”绑在一起。
这样飞歌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剂,也是作文培优助推发动机。
我整理100多首“能唱又能写”的歌:比如唱《青花瓷》时,让学生品“天青色等烟雨”的意境,积累古典诗词素材;唱《我的祖国》时,结合时政热点,让他们练“家国情怀”类的作文开头。刚开始做这件事,确实要花不少时间:找歌、筛歌词、写“仿写提示”,但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自己延伸。还是2022届学生他们定的《卢沟谣》,主动查“卢沟桥的历史”,相应典故信手拈来,写进作文。
三、飞歌让班级更有温度
“飞歌三十分”这么多年,最让我触动的不是“拿了多少红歌赛奖项”,而是学生身上的变化,是班级里那些“看不见却摸得着”的温暖。
学生的文章里有这么个细节:排练《黄河大合唱》时,“后排男生把‘保卫家乡’唱得震天响,我笑着冲他们竖大拇指,陆老师在门口站着,也跟着点头,眼里亮闪闪的”。
其实每届都有这样的瞬间:平时懒散的男生,唱红歌时会不自觉挺直腰板;内向的女生,会跟着旋律轻轻晃头;连打扫卫生时,都有人哼着歌捡纸屑——歌声像一根线,把原本松散的个体,慢慢串成了“一家人”,让这个班活起来,有了温度。
学生在文章结尾写道,“现在下班路上哼起《卢沟谣》,就想起教室里飘着歌声的傍晚”,“当时觉得唱歌耽误学习,后来才发现,是那些歌让我觉得‘职高的日子也能很亮堂’”。
这些反馈,比任何“优秀班主任”的荣誉都实在。
其实“飞歌三十分”没什么复杂的技巧,无非是“带着真心陪学生做一件事”:从一开始的“手把手带”,到后来的“放心放手”,从“单纯唱歌”到“融学融情”,说到底,是让学生在歌声里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感受到“班级是自己的家”,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个班级是有温度的。
作者:陆昊(湖北省钟祥市职业教育中心 中职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