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句话虽然在逻辑上存在自反性的矛盾,但是从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它是对现实的合理陈述。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观点都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能成立。
——网摘
![]()
本文讨论的观点:你看对方在讲道理,其实他在讲“立场”。
一、核心含义
这句话看起来没头没脑,实际上描述了现实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许多争论或讨论中,当事人表面上使用的是逻辑、证据来讲道理(理性外壳),但其话语背后的核心动机、最终目标及选用证据的标准,是其预设的、不可动摇的立场(核心价值观)。
它揭露了一种“伪装的理性”,提醒我们不要被对方看似振振有辞的论证所迷惑,而是要理性分析其论述背后的动机和各项前提。
对于“立场”的理解如下:
身份认同:如国籍、党派、宗教信仰、性别、粉丝群体等。
利益归属:与经济、政治、社会利益紧密相关。
价值信仰:根深蒂固的道德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或世界观。
情感依附:对某人、某机构或某观念的情感忠诚。
![]()
二、合理之处
这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它指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讨论问题时存在的“内在动机”与“语言包装”分离现象——用看似合理的逻辑论证和事实证据作为外衣,但核心却是立场驱动、情感投射或利益维护,提醒我们注意现实社会中的语言陷阱。
●承认“动机性推理”的普遍存在
认知心理学表明,人们倾向于进行“动机性推理”——即先有结论(基于立场/情感),再去寻找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和证据,并有意或无意地选择、解释甚至扭曲信息来支持自己所相信的结论——这也是人性弱点之一。
●通常表现为基于动机的“确认偏误”。
拥有坚定立场的人,往往会像“采樱桃”一样,倾向于搜集并选择那些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而忽略反面证据——摘樱桃谬误。他们所讲的“道理”建立在经过筛选的、不全面、不完整甚至是扭曲的信息基础上。
●常见于“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争论”。
在许多政治、宗教或社会议题的争论中,对立的双方往往各有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这种争论的根源常常来自世界观和价值观(立场)的根本对立,而非对个别事实的认知不同。这个时候,立场是群体身份认同,“讲道理”实为忠诚表演。
●“识别前提和假设”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运用批判性思维,必须追问:“这个论证所依赖的、未经言明的前提和假设是什么?它的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这句话提醒我们,需要认真考查发言者的核心立场——他的观点存在哪些价值预设,论证的证据是否全面、真实。
三、不合理之处
如果将这个观点绝对化、普遍化,或会陷入新的思维陷阱。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是改变固有认知的起点,也可能成为认知固化的借口。这句话同样表达了一种立场(“反立场的立场”),如果该观点成立,那它本身就存在“自我指涉”的矛盾。
●有“立场决定论”或“起源谬误”的嫌疑。
批判性思维评估的是论证本身的质量——前提(证据)是否真实、可靠,推理是否严谨、有效,而非仅仅揣测说话者的动机或立场。
即使一个人存在明确的立场,并不能天然地证明他讲的道理是无效的、错误的。逻辑论证是否有效、证据是否可靠,需要独立于发言者立场进行评判——好人可能说错话,坏人可能讲真相。
●需警惕滑向虚无主义的陷阱
如果理性讨论变成了立场之争,就无法真正分辨真假、好坏,理性讨论将毫无意义,最终滑向认知上的虚无主义,结果只剩下权力斗争——谁有权谁说了算——社会不再有理性的沟通和讨论,立场不同将导致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有立场”不等于“只讲立场”
人人皆有立场,纯粹的价值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用理性工具来超越立场的限制。批判性思维不是要求我们消除立场,而是要求我们在意识到有立场的同时,通过分析逻辑论证的严谨性、有效性和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来判断结论是否可以接受,这种判断不应受到双方立场的影响。
如果“只讲立场”,就会关闭理性讨论的大门,错失真正有价值的批评或修正错误认知的机会。科学史、哲学史上,无数思想家正是通过遵循证据和逻辑,推翻了自己原先的立场——创新和进步由此而来。
●必须尊重利益无关领域的客观性。
通常,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立场驱动很难扭曲论证的有效性。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立场决定一切”的社会,如果这些基础科学研究受到“立场”的严重影响,结果只能是严重阻碍科学研究创新和社会的文明发展。
四、小结: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这个观点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警示,而非终极结论。
它提醒我们,在听到任何论述时,都要进行审慎地思考:
“发言者的潜在立场和利益出发点是什么?”
“发言者的结论是否受到了立场或利益的影响?”
“他是否只提供了片面的证据?是否忽略了反例?”
“他的结论是否早已预设,论证只是走过场?”
分析论证而不是揣测动机:优先审查论证的论证形式、证据质量、概念清晰度——动机可疑不等于论证错误。
承认立场是一种普遍的现实存在:正视自己的立场和潜在偏误,也承认他人的立场,但不能“只讲立场”,而是寻找可靠证据并进行有效论证。
区分“辩解(狡辩)”和“理性讨论”:前者是纯粹的立场驱动,后者是由理性驱动。通过理性、平等的对话才能探究真相。
秉持善意理解原则: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必须假设对方亦是在真诚地寻求真相,避免动机预设。
如果把这句话作为终极结论,可能会滑向非理性的陷阱:让人们陷入“预判的偏见”,拒绝倾听、交流和理解,从而失去通过理性对话达成共识、发现真相的机会。
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要看到彼此的立场,更重要的是在承认立场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依然让证据和逻辑保持最后的裁决权——理解对方(自己)论述背后的“立场驱动”的同时,需要独立地检验论证的逻辑和证据基础。
![]()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