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逃避内疚感的方式,是使客体保持“坏的特质”。
在心理动力学,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下,个体心理结构的成长被概念化为一个从“偏执-分裂位”向“抑郁位”演进的历程。这一转变的核心标志,在于个体能否发展并承受一种“健康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并非病态的自我折磨,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觉察: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兼具爱与恨情感的个体,其攻击性曾对所爱的客体造成了真实的或想象层面的伤害。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修复关系的冲动与责任感,这是建立真实、深刻人际关系的基石。然而,临床观察显示,许多人的心理发展在此关键节点遭遇了强大的阻力。一种普遍而有效的防御策略随之启动:尽其所能地维持客体“坏”的特质,永不承认其好的一面。因为一旦客体被感知为“好”的,或好坏兼备的完整个体,与之伴随的内疚感将难以回避。
健康内疚的难以承受之重
从偏执-分裂位迈向抑郁位,意味着个体必须放弃一种简单化、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在偏执-分裂位,为了应对早期生命的焦虑,自我动用分裂机制:将客体划分为“全好”与“全坏”两部分,相应的情感也分裂为纯粹的爱与纯粹的恨。这种状态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坏客体是迫害的根源,对其恨意是理所当然;好客体是幸福的源泉,必须理想化并紧紧抓牢。然而,这种安全是脆弱的,因为它建立在否认客体的复杂性与自体攻击性的基础之上。
抑郁位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个体开始意识到,那个时而令人挫折、引发恨意的“坏客体”,与那个带来满足和爱的“好客体”,原来是同一个人。这种认知的整合带来了革命性的,同时也是沉重的心理后果:首先,它挑战了自体的“全好”幻想。承认自身的攻击性伤害了所爱的客体,意味着个体必须接纳自己并非完美,自身也存在着“坏”的部分。这与偏执-分裂位中将“坏”完全投射给外部客体的状态截然相反。回收这种投射,对于脆弱的自体感而言,不啻为一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