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
跑步爱好者参加贵阳市南明区第七届永乐桃花跑。
群众在贵阳市南明区青云市集内的南明“企业之家”创业驿站扫码获取创业宝典内容。
![]()
南明区永乐乡党员志愿者与石塘村村民一起清扫乡村道路。
![]()
南明区甲秀楼一角
何欣
站在甲秀楼凭栏远眺,但见河水碧波与城市光影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过去五年,是贵阳市南明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章节。南明区以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战略为引领,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在时代的激流中勇毅前行,于2022年历史性地叩开了“千亿俱乐部”的大门,今年有望突破12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连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百强区。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一座城区能级跃升、发展范式变革的里程碑。一份写满奋斗、充满温度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涅槃: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联积电子智能制造车间一尘不染,一条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包装车间繁忙有序,一箱箱EPD电子纸模组整齐堆叠,整装待发。这些即将应用于智慧零售、智慧办公、智慧交通等七大领域的“南明造”电子纸产品,是南明区向“新”而行、强攻产业最生动的注脚。
五年来,南明区本着“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的坚定决心,工业产业在复杂形势下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转向产业格局的深层肌理,以联积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强势崛起,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20年微不足道的0.34%飙升至2024年的30.27%,堪称“异军突起”。与此同时,立足本地资源与健康需求的生物科技(食药同源)产业也茁壮成长,占比从6.68%跃升至20.58%。“一主一特”的产业布局,正逐步成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支柱。
产业的繁盛,源于南明区将培育产业生态的功夫下在细微处。一场场“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座谈会,让“一企一策”从文件走入现实。2021年以来,南明区累计解决企业困难问题115个,悉心灌溉、滋养企业成长。这套精细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组合拳”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工业企业6家;助推10家工业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发放贴息补助,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微企业,一个多层次、有活力的产业生态正在南明逐步形成。
工业的稳步发展也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提质增效,两者相互促进,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2024年,南明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冲高至178.86亿元,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31.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23%,这表明南明区的服务业正从传统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领域迈进。贵州云图时代等15家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的涌现,以及24家A级物流企业构成的高效流通网络,共同打响了“诚信南明”的营商环境品牌,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动能澎湃: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勾勒经济上行曲线
2024年7月,贵阳万象城在万众期待中盛大开业。这座商业巨擘不仅以其时尚的建筑形态成为城市新地标,更以其引入的逾百家贵州或贵阳首店,重新定义了本地的消费品质与潮流风向。周末的商场内,人流如织,高端零售区内顾客从容选购,亲子乐园里欢声笑语,餐饮街区排起长龙……这流动的繁华,是南明区消费市场回暖升温、能级提升的最直接证明。
商圈的火爆,是南明区扩投资、提消费战略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南明区始终锚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围绕“谋、投、建、管、用”项目全周期,实施精细化管理,深挖在建项目潜力,力促拟建项目开工,紧盯储备项目落地。
2024年,经过不懈努力,南明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3%的正增长,总量位居贵阳市第一。华润九悦综合体、万象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竣工投产,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以投资促消费、以项目扩内需”战略的精彩实践。
与此同时,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为投资增长巩固了根基,南明区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全力以赴争资争项。四年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超过44亿元。这些宝贵的“资金活水”精准滴灌了65个关键项目,从首钢片区排水防涝这样的城市“里子”工程,到城市燃气老化管道更新改造这样的民生安全项目,确保了重大工程“不断粮”“快建设”,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确定性。
正是在投资与消费的双轮驱动下,南明区的经济脉动愈发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六年稳居全市第一,年均增速达5.8%,2024年更攀升至784.25亿元。这背后,是南明区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和主动引导。立足“一带两圈多点”的商业布局,南明区加快打造中高端消费引领区。2021年至2024年,除了万象城,方圆荟·海豚广场、梦之城等新兴商圈也相继崛起,四大商业体共引进230余家品牌首店,形成了强大的“首店经济”效应。开业至今累计接待客流超2840万人次,销售额约达16.48亿元,它们共同重塑了贵阳的商业格局,将消费“流量”变成了“留量”。
文旅消费的“井喷式”增长,是南明区动能转换的又一亮点。紧扣“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战略,南明区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甲秀楼、翠微园等历史古迹与城市灯光秀、文创市集等新业态巧妙结合,让“城市客厅”焕发新魅力;精心策划的文化旅游活动,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成果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24年,全区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46%,旅游人均花费高达1490.58元,位居全省第一。这证明南明区不仅是一个旅游过境地,更是一个能够吸引人、留住心的消费目的地。
城乡共融:城市更新与农村“五治”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穿过完成改造的油榨街道兴关片区,曾经的“脏乱差”已成历史,柏油路面平整干净,楼体立面焕然一新,规整的电线“蜘蛛网”下了墙。利用边角地带增设的智能停车库,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社区食堂里飘来饭菜香,邻里中心内老人对弈、孩童阅读,其乐融融。这个“15分钟生活圈”,让幸福变得具体而微。
从兴关片区到观水、兰草坝等示范生活圈,南明区的变化发生在每一个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角落。这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深刻转变。南明区积极落实全市“一核三中心多组团”规划,有效衔接“三区三线”,编制完成《南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顶层设计,形成了“一轴两翼、相向拓展、多点协同”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在不断加速,且直击民生痛点。“十四五”以来,南明区累计新增公共停车位13201个,有效缓解了静态交通压力;230条、总长近80公里的背街小巷完成改造,从城市的“毛细血管”入手,提升了整体环境;72个、面积达460.5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居民64749户,让数以万计的家庭告别了破败与不便;2021年至2023年,更是集中攻坚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12.77万平方米,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跨越。南明河两岸、人民大道沿线等重点区域通过科学布局和发展载体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得到了系统性提升。
视线转向乡村,一场以“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为核心的“五治”行动,同样深刻地改变着永乐、小碧等乡的面貌。2021年以来,62个项目从根本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
在永乐乡,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的建成让乡村污水有了“归宿”,实现了“三水同治”。全乡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村民与市民享受“同城、同价、同质”的饮用水。垃圾治理方面,云关、后巢等已全面纳入城市收运体系,而永乐乡则设置了161个收集点,设施和收运覆盖率均达100%,并实现了干湿分类收运和全域市场化处理,乡村环境整洁有序。
治房方面,坚持“清、建、管、用”四措并举,累计完成747户宜居农房改造,既保住了乡土风貌,又提升了居住品质;盘活23栋闲置农房,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治厕则坚持“三个同治”,累计完成户厕改造1732户,并创新建设“零成本管护”的生态公厕,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管护服务体系。治风工作润物无声,全区29个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并成立红白理事会,“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全面落实,永乐乡水塘村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正引导着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从城市的“生活圈”到乡村的“治理经”,南明区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乡融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居民,书写着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
行至“十四五”收官的关键时刻,南明区这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铭刻在经济数据的跃升上,更书写在企业车间里技术攻坚的汗水里、繁华商圈中升腾的烟火气中、城乡焕新后百姓的笑脸上,以及南明河愈发清澈的碧波中。放眼未来,南明区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阔步迈进,开启又一个充满希望与奋斗的新征程。
(本版资料图片由南明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